经典内容分享:不要妈妈上班

如果妈妈发现宝宝一直黏着自己,甚至不让自己去上班,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宝宝最初的“分离焦虑”的时期到了。

“不要,不要妈妈上班!”两岁多的儿子扑通跪倒在妈妈面前,哭喊着紧紧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手。

不少妈妈产后不久就开始上班了,宝宝小不觉得,妈妈上班走了也不知道哭闹,但从宝宝1岁开始,就知道了黏妈妈,每当发现妈妈要走,瞬间就是暴风骤雨满脸梨花泪,中间连个过渡都没有。这时候妈妈说什么都没用。

晓之以理:“妈妈下班后再跟你玩好不好?”“哇——”失败!

动之以情:“妈妈去上班挣钱,挣钱才能给你买好吃的呀。”“哇——”失败!

宝宝为什么这样?如此依恋妈妈,是不是不够独立?妈妈该怎么办?

1.小小的人儿,大大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这个像是很专业的心理学词语,是不是不该用在1-3岁宝宝身上?

其实,分离焦虑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因为这是生存本能,是宝宝失去保护后的正常反应。尤其是在孩子身体虚弱、处在陌生环境、到了晚上等情况下表现得更明显,妈妈一定要正常看待这种反应。孩子的内心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孩子心中,妈妈离开就意味着这世界最亲的人离他而去!而且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在孩子心中认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永远看不见。所以内心痛苦可想而知!3岁后,宝宝就开始上幼儿园了,也许这是他走向独立人生前的一次预习,也是一次学习,学会和最亲的妈妈暂时的分离,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在这期间,妈妈除了要体谅他的心情,产生共情,理性地帮助宝宝度过这段时间。

给小宇宙建立时间概念。宝宝恐惧分离其实是对时间没有概念,在孩子1岁多时,其实就可以帮助宝宝认识时间长短。比如给他定义“一会儿”有多长。比如平时妈妈不要对宝宝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而是说妈妈离开1分钟、5分钟……再回来。回来后一定要告诉宝宝“看,妈妈1分钟就回来了吧!”这样反复训练,让他知道妈妈的离开的确只是分分钟的事,而且妈妈还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下次就会很安心地让妈妈离开了。

培养忍耐力,取得奖励。妈妈可以试着对宝宝进行某种许诺,比如“如果妈妈上班你不哭,妈妈周末带你去海洋馆”。让孩子暂时忍耐以获得一次巨大的回报。其实忍受短期痛苦,取得长远的奖励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培养。有研究表明,忍耐力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功。

2.不要为宝宝的分离焦虑留下后遗症

现在人几乎都生活在深深的焦虑和恐惧之中,物质越来越丰富,内心越来越怕失去。这其实都源于人的恐惧本能,孩子也是这样,分离焦虑其实是恐惧分离,怕失去保护,没有顺利帮助宝宝度过这个阶段,宝宝因此有可能会留下分离焦虑的后遗症。帮助他战胜本能,建立自我,协调理智与情感是妈妈和宝宝一生的课题。

对宝宝多一些温柔。有的妈妈本身脾气很急,眼看着上班要迟到了,宝宝还在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不让自己走,那个火就会噌的一下上来,急了,骂宝宝,甚至动手打宝宝的妈妈有的是。宝宝委屈啊,宝宝没有错啊! 妈妈首先应该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好好安抚宝宝的情绪,一定不要粗暴地推开宝宝转身而去。想想,迟到一次,比起宝宝因此留下的分离焦虑后遗症,哪个更重要?妈妈权衡好了就知道怎么做了。

避免说“妈妈不要你了”。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妈妈会把这句话挂着嘴边?这样的后果就是惹来宝宝对自己更加的依赖。不管是在上班时,面对宝宝哭闹不能说这句话,最好是在宝宝的一生中都不要说出口。这句违心的话,既不能止住宝宝的哭闹,也许还会给他带来分离焦虑后遗症。诸如此类“不听话我把你送给隔壁别人家。”“我喜欢宁宁小妹妹不喜欢你。”把这些话烂在肚子里吧。

他人不能替代妈妈。有的妈妈会完全忽视宝宝这个时期的分离焦虑,他们会觉得宝宝小,没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妈妈产后即上班,然后迅速断奶,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保姆,自己晚上回家也不陪伴孩子。由于妈妈陪伴少,因此也没有“不让妈妈上班”这样的分离焦虑表现,妈妈觉得轻松。其实,这样的孩子分离焦虑后遗症也许是最厉害的。因为谁也不能替代妈妈,这种孩子在关键期缺少妈妈的陪伴,长大后的不安全感、害怕种种失去,甚至和父母无法交流沟通,这都是3岁之前,“妈妈不陪伴”这个最大分离的焦虑后遗症。

虽然孩子离开妈妈的子宫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一次次战胜自己,才能最终长大成人。想想,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阶段,妈妈多点耐心和陪伴才是最好的选择。

※崔医生阅读内容选自《父母必读 • 2017年09月号 • 总第471期》

往期语音
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详解发热—人体是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的?
宝宝腹泻、泡沫便,吃益生菌有用吗?
查看全部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