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孩子不正常?那你知道正常的标准是什么吗?

没有标准的评价,即便是出于爱,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一种伤害。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小编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两岁半的孩子,如果喜欢模仿小baby,总吃大拇指,是不是正常的呢?

你可能会说,“很正常啊!”

你也可能会说,“听起来,不咋正常。”

相信,你的回答,一定是基于你对于这件事的认知,也就是你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来自于日常经验,也可能源自你已有的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的知识。总之,只要是评价了,就说明你主观上对这个孩子有了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影响到你对待孩子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后续反应。

2.png

你肯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要扯一堆标准、评价之类的话题。其实,这都源于一个发生在诊室的故事。

上周,小编跟诊时,看到一对爸爸妈妈带着两岁半的小男孩来看诊。整个看诊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温和平静,看得出,妈妈非常了解孩子目前的现状,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和医生沟通孩子的问题。

当医生问到妈妈,“孩子会自己说尿尿了吗?”

妈妈的表情变得有点担忧,说,“不会。”

后面的爸爸补充了一句,“会,他30%-40%(的几率),会自己说要小便。”

妈妈态度很坚定,“孩子不怎么会说,一直想给他做排便训练,但因为他不会说,一直没能成功。”


当医生结束基础检查的时候,妈妈开口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医生,我觉得我家宝宝心智不成熟,太幼稚了。”

医生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妈妈又变得担忧起来,“他经常模仿比他小的孩子。”

随后,妈妈又解释道,“虽然他也模仿比他大的孩子,但是他总学他的小妹妹,经常吸大拇指,有时候还会四肢着地在地上爬。你说,他是不是心智发展得慢?”

医生说,“你别总往高处看,只要他做过,就是会做,就说明他没问题。你看,你刚才说孩子不会独立说要排便。但是爸爸说孩子30%-40%的时候会说,那我问你,孩子说过排便吗?”

妈妈回答,“说过。”

医生又问,“他会模仿比他大的孩子吗?”

妈妈说,“会。”

医生接着说,“你看,他其实都会。你不要总说孩子不会什么,你得自信些,就直接跟他说‘你会了、你行的’,他就做得到。所以,你首先要对孩子有信心。”

妈妈明显松了一口气……


小编注意到,当妈妈说“孩子不会、不行”、“孩子心智幼稚”的时候,孩子的眼睛就一直直勾勾地看着妈妈。

当妈妈用担忧的表情和语气,说这些的时候,大家能想象到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妈妈不相信我会,妈妈总觉得我不行。”

接着,他可能会想,“妈妈总这么说,我可能是真的不行。

我不会,我不想去尝试独立说尿尿,也不想脱纸尿裤。”如果他这么想,他就会选择当回小宝宝,做一些小宝宝才会做的事,一直依赖妈妈,让妈妈照顾他。

他还可能会想,“妈妈总是不相信我,我讨厌她,她要我脱纸尿裤,我就不脱!”,然后,他就会跟妈妈闹别扭,执拗地不配合妈妈做如厕训练。


大家都知道两岁半的孩子处于肛欲期,也经常说“terrible two, horrible three”,觉得这时候孩子很不听话。

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需求。他要通过控制排便,体验自己有能控制一件事的能力,他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一些事情。

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的是信任和支持,在他们完成这件事以后,去肯定和表扬他们。这样,随着孩子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他就会获得自主感,觉得能够控制局面,会越来越自信。

如果家长没支持他,不相信他能完成一件事情,代替他去做,或者直接告诉他“你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会一直告诉自己:我不行。于是,他们会不愿意,甚至不敢去做各种尝试,甚至发生一些退化性的行为。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像这位妈妈一样,一直在学习当好妈妈或好爸爸,想尽己所能,好好地养育孩子。

但是,有些时候,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发展或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还不是特别清晰。所以才对孩子产生了过高的要求,才会觉得孩子不会、不行,这种不自信,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但归根结底,家长其实也不是故意的。

这就是我们育学园要做的,告诉每一位家长,当前年龄段的孩子正常的标准。大家可以使用育学园APP的“成长测评”功能,来了解孩子目前的发育情况。

640.jpg


而家长要做的,除了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寻求帮助外,就是要耐心地陪伴、支持、信任孩子,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然后让他自己去探索。

   

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呢?

你有没有担心过孩子某些行为不正常?

你有没有思考过孩子心智发展的问题?

你有没有对孩子表现出来这种担心?

添加妙招聊聊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