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脾气大?处于秩序敏感期,怎么办?育儿专家教你这么做!

“可怕的两岁,更可怕的三岁!”这应该不少家有2岁+宝宝家长的心声吧!

我们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在愤怒吼娃和吼完娃后悔中徘徊纠结,甚至在深夜无数次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乖宝宝到了两岁后,仿佛开启了'淘气'开关,一下子从小天使变成了熊孩子呢?”

其实,想让孩子不犯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让孩子知道:

自由,是有限度的;

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

今天,小买手给大家推荐的好物就是被万千妈妈认可的养娃秘笈——给家长看的经典育儿书籍精选。“不怕熊孩子犯熊,就怕父母有办法”,相信下面介绍的这几本书,看过后你一定会更理解宝宝的心理,如何帮助宝宝更好的成长。


《布教授有办法》

崔玉涛医生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写道:“布雷泽尔顿教授的《布教授有办法》系列这时候被引进到国内,可以说正是时候。”

图片1.png

《布教授有办法》这套书分为3本:

《给孩子立规矩》、《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以及《读懂二孩心理》。

FtEDbVCBpKG2iTvktmmDRbwha3qr.jpg

这3本书几乎涵盖了每个家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愤怒与攻击、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二胎时代出现的各种变化等难题。

布教授带领我们另辟蹊径,从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化解难题。“他陪伴了几代美国父母,让他们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中国父母需要的吗?   

你知道宝宝3个月就会发脾气了吗?

你知道宝宝开始“攻击”就意味着他有自我主张了吗?你知道宝宝是活跃型、慢热型还是敏感型吗?

你知道二胎的到来大宝心理会有什么变化吗?

你知道如何介入2个孩子的“战争”吗?

……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的应对方式将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布教授的这部力作,可以说是有娃的家庭的必备指导书。

《布教授有办法》团购价66元起点击购买


《孩子是个哲学家》

《孩子是个哲学家》的作者皮耶罗·费鲁奇,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301141942.jpg

他的理论从独特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质量与结果,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

这本书共有14个篇章,每个篇章里都记录了费鲁奇和两个孩子大量的生活细节:孩子会要求大人跟他不停地重复玩同一个游戏;

会通过各种方式让父母只关注他一个人;会拒绝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些情境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常会觉得烦躁、疲累和痛苦,甚至我们的很多弱点:自私、谎言、伪善都会在孩子面前暴露无遗。

而费鲁奇则非常善于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同,并与孩子一起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

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感受一下费鲁奇的那些体验、思索和醒悟吧。


挫败源于不切实际的“理想”

每个父母都期望过,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具备某些“天赋”的人才,并希望通过养育这个孩子去见证这种奇迹的实现。

我们用各种方式努力去激发孩子的智能,竭尽全力去发觉孩子的天赋。

但现实往往可能会让我们负重不堪,而孩子的真实发展也可能与我们的“理想”差距甚远。

作者认为,我们越想去控制他的命运,就越会阻止孩子按照他自己内在的规律发展。而我们家长也会失去自我、脱离自己的生活,甚至因此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超出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其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微信图片_20190301141827.jpg

作者费鲁奇认为,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允许孩子成为他原本的样子,即使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我们预期中的“天才”。

我们要放下自己对他的期望,放下附加在他身上的重压,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而是要成为他的助手,为他提供选择,让他自由去接触。

我们需要时常反省自身,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否来自于我们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面对并接受自己的不完整,通过自我学习,去反复尝试和提高,这样我们和孩子才能各自成为自己,并获得内心的自由。

孩子为我们成人提供了一面奇妙的“镜子”,真实地反映我们的影像,也映照出成人世界的缺失。

费鲁奇讲述了一个简单的片段,一个早晨,他5岁的儿子埃米利奥默默地吃着麦片,出神地盯着远处思考着什么,父亲并没有打扰他,但儿子突然转身问他:“爸爸,如果我们所有的生活只是一个梦,那会怎么样?” 

费鲁奇被他的问题打动了,“恩,是啊,有一天当你醒来,发现自己的父母、朋友、玩具和房子都消失了,你躺在床上,然后意识到那一切都是梦。” 埃米利奥接着吃他的饼干“也许连床也是个梦呢。”

费鲁奇作为一个敏感的哲学家,发现了儿子哲学思考的连贯性,也让他对孩子的思想充满了敬畏—他们以纯真同时又智慧的眼睛打量着世界,并好奇这个世界是否全是他自己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而我们成人的注意力却常被日常生活琐事占据,已经忘记了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

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专治和自以为是,但也同时提醒着我们丧失了什么——那正是孩子所特有的来自生命的直觉,一个理想的“真我”。

微信图片_20190301141949.jpg

我们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

作者在书中写到:“和孩子一起生活,改变了我们: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死亡,一切都呈现全新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这种爱,让作者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自省,努力向孩子学习“生活的艺术”:

•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中,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全身心的付出;

•从孩子执着于自我的方式中,学会不带期望的与他人相处,不侵占他人的空间;

•从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创造性中,学会摆脱过去与经验的牢笼;

•从童言无忌中学会面对真实的生活,拒绝谎言;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观察到父母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绪,并由此学会格外珍视自己的感受;

微信图片_20190301141946.jpg

•从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中,发现自己对待伴侣的态度,从而检省爱情之河的干涸;

•从孩子的正义感和对死亡的最初思考中,体验对于生命的感恩;

•从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游戏与探索中,学会缓慢、耐心与等待;

•从孩子的随遇而安之中,学会自发的生活;

•从孩子的纯真之中,发现人际关系的美妙与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从陪伴、保护孩子的过程中,体味爱的无私与回馈。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育儿这件事,养育儿女不再是“付出”“牺牲”的旧观念,而是我们成人跟随孩子一起,重新体验成长、感激、纯真、爱、温情的过程,并学会“慢下来,不紧张,活在当下,享受自己,你有权利不带目的地生活。”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部写给当代父母的精神启示录,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读一读。


《发现孩子天生气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如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如果我们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我们拼了命地给他浇灌营养,他也可能无法长成我们期望中的“参天大树”。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发现孩子天生气质》,书中将孩子的天生气质分为九大类,教我们从孩子和父母两个维度去进行评测,推断孩子和自己所属的气质类型。

引导家长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顺应孩子的特质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他为最好的自己。

《孩子是个哲学家》+《发现孩子天生气质》团购价58元 点击购买


《读小库亲子育儿》

这套书是读库出版的《读小库亲子育儿》,书中通过大量的插画情景,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法用对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家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Get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以及正确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作者还常以孩子的视角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家长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孩子的思维方式,也更能理解他们“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下面我就通过这套书其中一本《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将大家经常遇到的一些育儿难题和作者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Fh3pqrtsYlF7Vm2xvzfNbRKK-KsR.jpg

孩子的“爱的能量站”加满了吗?

相信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非常地爱自己的孩子,但你确定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确定他的“爱的能量站”总是能够被加满了吗?

书中作者结合很多有关于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家长,如果孩子想跟父母亲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就会紧张起来,表现出没缘由的发脾气,为芝麻大的小事大哭大闹,而这些看似过分的行为,其实只是孩子在表达他们的失望。

那么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加满爱的能量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需要父母时常真诚地对他说“我爱你”,给他温暖的拥抱,每天能够有一段时间专注地跟他在一起玩,这些都会促进孩子体内催产素的分泌,而这种激素可以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和满足。

当然,孩子的能量站经常会消耗殆尽,而父母需要持续地给孩子传递爱的能量,才能让他更好地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障碍和烦恼。


说“停”比说“不”好

当你想要制止孩子的行为,跟他说“不”通常是没有效果的,有时候还会强化他的错误行为。例如家长对一个2岁的孩子说“不要吃着颗糖”,反而会让孩子更想去吃掉这颗糖,为什么会这样呢?

607855043_medium.jpg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很好的处理否定信息。我们人的大脑在听到禁令时,先是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图像,然后再否定这个图像,而小孩子有时无法在大脑中连续完成这两个动作。

另一方面,4岁以内的小孩子通常还没有办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即使他接收到了家长“不”的命令,在行为上也无法立即停下来。

而书中作者就建议家长,与其说“不”“不可以”不如换成“停”“停下来”,然后再用简单可理解的语言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怎样做才是对的,家长还要亲自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

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他才会逐渐明白“规则”是什么,并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事。

当孩子爱说“不”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并给他选择的自由。

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想要尝试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跟上,所以常常会遭遇挫折。而孩子大哭大叫或是咬人的行为,多半是在表达自我,即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独立”的愿望。

如果孩子长时间频繁的说“不”,很可能是父母对他的控制太多了,这时家长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让他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让他有机会为自己做主,这能够提高孩子思考、决策和预测的高级能力。

但给与孩子选择的自由,也绝对不是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出选择题。

例如出门时孩子迟迟不肯穿衣服,那么家长就可以问他“你是想穿这件红色的外套,还是黄色的?”,对孩子来说,这样会比“你想穿哪件衣服出门?”来的简单些。

当孩子做出了选择时,家长也要充分尊重他的选择,并让他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选项的范围,给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相信孩子总爱说“不”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


应对“秩序敏感期”,家长可以通过创造一系列仪式,让孩子获得掌控感。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看来,无论是人或物,都必须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一旦他心中这个秩序被打破,他就会用哭闹、发脾气来抗议。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家长无法理解孩子心里的某些秩序时,矛盾就会发生。

1022632351_medium.jpg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理解他自己建立的各种仪式,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创造一系列仪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用语言描述出来,例如“先穿内裤、然后是外衣和外裤。”

这样既可以建立家长和孩子统一的意识规则,也能够让孩子在听到家长的指令后,更愿意用行动去配合,还能帮助他学会自我表达。

当孩子什么都想自己来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试错也是种学习。

孩子到了两三岁,自我意识比以前更加强烈,什么都想自己来,他想更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

而如果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弄脏了弄乱了,摔破了……,各种阻止就只会减缓孩子成长的步伐,他要么偷着尝试(这样更危险),要么再也不尝试了。

如果孩子想要用剪刀,给他一把相对安全的剪刀(儿童专用),告诉他可以剪什么,然后就让他自己试去吧。因为只有不断尝试,即使是错误的尝试,也能让孩子成长,并促使他真正学会这些本领。

书中后半部分还延伸了三到五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的问题状况。

例如幻想、恐惧和噩梦;能力、规则和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社交困难;孩子之间的争吵矛盾等等。

书中通过一目了然的漫画插图,帮助家长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表现,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读小库亲子育儿》1套2册团购价57元 点击购买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