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表现及治疗办法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病因主要包括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不良孕产史,宫内感染,围产期缺氧窒息等。

脑瘫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痉挛型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反射异常,脑瘫小儿伸肌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脑瘫患儿在早期往往还有以下表现: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变化很敏感,似惊吓状;护理困难等。若孩子同时存在上述多种异常,并且是发生在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瘫的可能。

脑瘫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功能训练是脑瘫治疗最主要的环节,包括躯体训练,技能训练以及语言训练。另外矫形器及手术治疗也可应用于部分患儿缓解姿势异常及改变肌肉紧张度。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可试用小剂量的安坦来改善肌张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