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抢”即“偷”,孩子咋就这么“坏”?

“玩具,总是别人的好!”对孩子来说,这才是常态。

即便你的孩子有一辆更大更酷炫的玩具车,但也可能不及小伙伴的那个没有巴掌大的汽车模型有意思哦。

孩子对没见过的物品、新奇的玩具,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强烈的占有欲,这是好奇心在作祟;尤其是当他没办法轻易得到时,这种好奇心往往会变得更加浓烈!

行为规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孩子对正确的行为没有明确认知,那么,他很容易做出违背成人世界道德观和规范的事情来,做出类似于“偷”或“抢”的行为。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这种行为称作“偷”或“抢”,其实也是错误的。毕竟,孩子在做这些事时,并没有复杂、恶劣的动机,他只是出于好奇或喜爱而已。

当家长真正理解这层含义时,也就不会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感到尴尬或羞愧了,这能让你在处理问题或教育孩子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否则,你很可能因为感到羞愧或尴尬,而过于激烈地指责、呵斥孩子,并错误地为孩子的行为定性,使他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坏孩子”。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继续这么做,你至少要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

·冷静对待,切忌大惊小怪。

·耐心询问孩子的感受,了解他为何这样做,以及鼓励他自己把玩具还给小朋友。

·灌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让孩子逐渐形成行为规范,明白“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

·鼓励孩子尝试解决问题,比如,让孩子询问同伴愿不愿意把玩具借给他玩,或用自己的玩具与小朋友交换着玩。

·当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表扬和奖励,以强化他的正确行为。

·当场面失控,或家长感觉束手无策时,不妨暂时先将孩子带离现场,让他冷静下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