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拒绝”成为孩子的日常,你得想点儿办法了

“拒绝”好像已经成了两岁半孩子生活的常态,对于爸爸妈妈的各种要求,比如收拾玩具、洗手、按时上床睡觉、吃光碗里的饭等等,孩子都会干脆利落地用“不”来回答。在孩子刚刚满两岁时,家长对于这种表示拒绝的语言并不那么敏感,那时的孩子即便嘴上享受着说“不”的快乐,然而行动上并不会表现得特别逆反。然而,现在的孩子突然“言行一致”起来——口中拒绝,行动抵制,许多父母不禁开始慌乱。

当然,有些“聪明”的家长会想到一些比较奇特的点子,比如说出一些与自己本意正好相反的话——希望孩子别剩饭的时候,就说:“妈妈想吃你的饭,所以你别吃了吧。”然后会欣慰地发现眼前这个喜欢说不的小不点儿“中计”了,他会很快把饭吃完,把碗弄得干干净净。不过,好景不长,当家长正忙于给自己的机智点赞,庆幸原来生活如此简单时,会突然间沮丧地发现这一招失效了,另一种极端就是如果家长不说反话,孩子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究竟是哪里不对?说起来好似有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很多两岁半的孩子确实是很喜欢唱反调的,他们偏执于去做一些与大人指令相反的事情,于是很多家长就认为既然这样,那么说反话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孩子并不是机器在执行程序,总会一成不变地按照一个模式工作下去,家长这种自作聪明的小伎俩起初的确会有些效果,然而不久就会“变味”,像前面提到的,要么失效,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建议家长,如果你还没开始尝试这种做法,那么最好不要开这个头,如果你已经困在了这个“陷阱”里,那么就最好别让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家长最好别再直接指使孩子去做什么,比如“快去睡觉”或者“别再玩水了”,这样很容易就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是可以采取一些商量的口气,比如“现在吃点点心,好不好?”或者“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怎么样?”这种表述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他有选择的余地,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你并没有明确地要求他做什么,所以他反而很难对你的话反着做。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