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乳喂养的这6点知识,每一个妈妈都应该知道

母乳喂养,得到了越来越多妈妈的推崇。

那么母乳喂养究竟好在哪里?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母乳喂养对妈妈、对孩子都有益处?

母乳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吧。

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

1、产后尽早开奶,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初乳富含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肠道功能发展,并提供免疫保护。母亲分娩后,应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

婴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并减轻新生儿黄疸、体重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让婴儿尽早反复吸吮乳头,是确保成功纯母乳喂养的关键。

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可满足至少3天内的代谢需求;

开奶过程中不用担心新生儿饥饿,可密切关注婴儿体重,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精神鼓励、乳腺按摩等辅助因素,有助于顺利成功开奶。准备母乳喂养应从孕期开始。

Tips:婴儿吸吮前不要过分擦拭或消毒乳头。

   

2、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

此外,母乳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建立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营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环境,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心理行为和情感发展。

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同时有利于避免母体产后体重滞留,并降低母体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Tips: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尽可能不使用奶瓶间接喂哺人工基础的母乳。

3、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

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长应明确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

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入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

Tips: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应积极就医。

  

4、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

适宜的阳光照射会促使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但鉴于养育方式的限制,阳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维生素D的最方便途径。

婴儿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IU 。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不需额外补钙。

推荐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

5、婴儿配方粉是不能纯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

由于婴儿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传染性或精神类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首选适合于6月龄内婴儿的配方粉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婴儿。

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无奈的选择,或者6月龄后对母乳的补充。

 

6、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身长和体重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疾病或喂养不当、营养不足会使婴儿生长缓慢或停滞。

6月龄前婴儿应每半月测一次身长和体重,病后恢复期可增加测量次数,并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生长曲线》判断婴儿是否得到正确、合理喂养。

婴儿生长存在个体差异,也有阶段性波动,不必相互攀比生长指标。

Tips: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

    

以上,就是中国居民膳制指南给出的母乳喂养建议。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母乳周里,育学园举办了“37度的爱,说出你的母乳宣言”活动。

我们一起见证了育学园的妈妈们这份37度爱的力量!

共有 18,918 位妈妈

一共坚持了6,886,098天的母乳喂养

累计喂养 747,649,960 分钟

相当于 18,691,249 集连续剧

累计喂养母乳 3,163,089

相当于 9,585,118 瓶K口可乐

累计喂养节省金额 177,078,859

相当于 769,908 支'杨树林'口红

   

小园子抱住正在坚持着和曾经坚持过的妈妈们,

这份37℃的母爱,是妈妈给宝宝第一份、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完美地给宝宝送出这份礼物,多少妈妈含着眼泪挺过了开奶时钻心的疼痛;

挺过了哺乳初期乳头起泡、破溃、流血、结痂的痛苦过程;

也挺过了奶水不足时拼命追奶的那份煎熬……

因为爱,所以我要倾己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你。

母乳周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母乳还在进行。

想大声说出你的母乳宣言,请点击下方“马上进入”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