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难带?打人、扔东西、说“不”...赶紧看这篇!

最近不少妈妈都跟小园子聊起,“卸货”之后,排恶露、乳腺炎就不提了,孩子湿疹、夜奶、发烧轮着来,有人安慰她们,“等孩子大点就好了。”

结果,呵呵呵……

孩子明明是越大越难带!好么?!

没有几项必杀技傍身?小家伙分分钟把你虐哭!

• 分离焦虑期,每天上演苦情戏;

• 总是爱打人,感觉我和她分分钟会变“网红”;

好奇心超强,一秒看不住,就在吃不明物体;

超有想法,和大人对着干,是唯一的选择!

……

 

好奇心超强

伴随着大运动发展,宝宝的“领地”也逐渐扩大!

婴儿床→围栏→客厅→厨房、卫生间,在人家眼里,通通都叫做“游乐场”!

揣测一下,宝贝们每次发现“新大陆”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

咦?这里有个柜子,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哇!原来从这里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楼下的树耶!”

“妈妈每天在厨房里忙什么?我能帮上什么忙?”

“啊!这个抽纸太好玩了!越抽越多!”

于是,一不留神,家里就成了这样:

整洁?不存在的。

该把柜子全部锁死?还是把孩子训一通,打一顿?在线等,挺急的。

 

给孩子做好安全防护比事事都说“不”要有用得多。

如果孩子喜欢翻箱倒柜,不妨把易碎的和锋利的物品都转移到别处,留下一些孩子玩一玩也不会伤害自己的东西。

如果家长仅仅是因为“觉得脏”而不让孩子去碰,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给孩子及时洗手,灰尘对孩子的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危险探索行为是要坚决拒绝的,比如摸暖水瓶、电源插座等等。虽然电源插座可以用电源保护插头插起来,但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碰”。

 

动不动就打人

不知道哪天起,宝宝开始有点“暴力倾向”。

咬人、推人、打人,有时我和她玩得开心,她会猝不及防地咬我一口!心理阴影面积≈三室一厅!

带去游乐场,必须得步步跟紧,否则,感觉自己分分钟会被人拍成视频,变身“新晋网红”!

 

3岁以内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模仿。崔玉涛医生发现,“有些家长和孩子亲近,会拍拍他的小屁股、胡撸胡撸脑袋,而孩子学着做的时候,却被当成‘打’”,如果孩子认为“打人”是打招呼的方式,家长需要尽早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问候方式来替代“打人”,比如“飞吻”“抱抱”“拉手”……

针对孩子一些并不友好的、带有明显攻击性的打人,家长必须要坚定而平静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家长还可以首先通过共情的方式,帮助孩子把不良情绪表达和发泄出来,然后告诉他可以怎么做。

  

爱扔东西

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妈妈,曾经忧心忡忡跟小园子我吐槽:

才1岁大的小人儿,吃饭不好好吃,反复扔勺子,我把勺子捡起来,人家继续扔!还“挑衅地”看着我!我要憋出内伤了!

扔勺子、玩饭团、把手放进汤里搅和、把所有的玩具哗啦啦倒出来!

没经历过这些,简直不足以谈“隐忍”!

 

孩子的这些举动可不是存心捣乱,而是孩子在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他的身体机能、智力及认知都获得了发展。

虽然孩子扔东西会把家里搞得很混乱,但如果他并没有砸坏东西或伤害到别人,家长没必要刻意阻止。

家长可以给他设定能扔东西的区域,以及控制他可扔的物品等;还能在指导孩子扔东西时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教育,比如教他把废弃物扔进垃圾桶等。有时孩子会用扔东西的方式表示不满或进行反抗,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及早发现就要及早纠正。

 

频繁说“不”

2岁左右的宝贝,“拒绝”成了日常。

家长的所有安排,人家通通说“不”!不过,奇怪的是,他们往往心口不一,嘴里明明说着“不”,行为上却是顺从的。

所以,他们是天秤座还是双子座?

大约2岁半左右,他们开始“言行一致”,嘴上拒绝,行动上也不配合。

跟孩子提A还是B?是被广泛提及的一个办法。但人家选择了C?

首先,家长要把自己想要的结果做出侧重性的描述,描述得越具体,对孩子的诱惑就越大。

初级版:“你想吃土豆还是豌豆?”

进阶版:“你想吃土豆还是豌豆?豌豆是你刚才和妈妈一起剥的哟!你看,这本绘本上面也有豌豆。”

其次,如果孩子执意选择了土豆,建议家长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既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教孩子学会了如何分析和接受。

当然,有时不妨放下执念,孩子选C,真的不可接受吗?

 

讲求秩序

2~3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简单来说,进入“处女座”模式。

看完的书,一定要放在沙发上,谁动跟谁急!

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千万别动,否则就乱了他布的“阵”!

玩具熊一定要放在小兔子的左边,放反了会让他抓狂!

话说一开始,我真的很恼火,“为什么看完的书不能放在书架上,一定要放在沙发上?”

当然,后来我也在反思,“为什么看完的书不能放在沙发上,一定要放在书架上?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1. 发现原有的秩序遭受破坏,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哭闹;

2. 物品放错了位置,会很快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

3. 当秩序感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孩子对混乱的秩序或事物会产生厌恶心理,这说明他存在秩序感。但大人通常很难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因此常常无法给出合理的反应。

秩序感使他意识到每样物品都应有其合适的位置,而他能记住每件物品原有的位置,并有能力将这些物品放回到原位,这是孩子获得稳定性和安全感的途径之一。

 

现在再想一想:孩子真的是越大越难带吗?

并不是。

看似“不乖”的行为,实则是孩子长大了,对探索世界有需求,对自我意识有需求……

家长只有保持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才能彼此达成和解。

 

你也曾被宝宝虐哭吗?在跟他的斗智斗勇中有没有总结出什么“经验”,点击“添加妙招”分享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