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母乳“稀”就是没营养?里面好东西可多呢~

众所周知,母乳中含有近乎完美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宝宝前6个月的生长发育需求,是任何配方奶粉都无法替代的。那么,母乳中究竟包含哪些营养素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总体上来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蛋白质

母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有两种,就是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具体有:乳铁蛋白、IgA(免疫球蛋白A)、白蛋白、α-乳清蛋白、k-酪蛋白、β-酪蛋白等等。

这些蛋白质中的活性蛋白质,比如乳铁蛋白、IgA、k-酪蛋白等,对于帮助宝宝建立和维持正常的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成熟和消化吸收,以及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脂肪

母乳中的脂肪为宝宝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其所占比例高达母乳提供能量总量的50%。

脂肪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例如DHA和ARA,对宝宝的神经发育和免疫系统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受母乳喂养的宝宝能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DHA,妈妈不需要额外给宝宝补充DHA制剂。

碳水化合物

母乳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乳糖和低聚糖,以及少量的葡萄糖。

任何乳制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都是乳糖。母乳中的乳糖进入宝宝肠道后,在乳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才能被宝宝吸收利用。乳糖的分解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从而保证宝宝在两次吃奶之间能够均匀地获取能量。妈妈无需给宝宝额外喂食葡萄糖水等“营养品”,这会造成宝宝的血糖水平迅速变化,影响内脏及大脑功能。

低聚糖是一种溶解性的食物纤维,是母乳所特有的,且母乳中低聚糖的含量要比其他哺乳动物奶高出10~100倍。低聚糖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提供食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环境的平衡,进而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另外,低聚糖对缓解宝宝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维生素

母乳中的维生素有两种,一是水溶性维生素,二是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B12、尼克酸、叶酸、泛酸、生物素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母乳中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与妈妈日常饮食有很大关系,如果妈妈平时挑食偏食,那么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母乳喂养的妈妈一定要注意日常饮食要尽可能地均衡,这样才能给宝宝提供更加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维生素K、维生素D和维生素E,这里要跟家长说明的是,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所以对于1岁以内母乳喂养的宝宝,要额外补充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1岁以上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补充600国际单位。

矿物质

矿物质,大家都很熟悉了,钙、镁、磷、钾、钠、氯等。需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的是,以现在宝宝的生活条件来看,不管是母乳喂养的宝宝,还是配方粉喂养的宝宝,都不需要额外补钙,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补钙过度,造成孩子出现骨骼之外的脏器钙化问题,反而影响孩子其他脏器的功能。

微量元素

母乳中含有足够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铁、硒、锌等微量元素。有些妈妈认为母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没有配方奶粉中的含量高,于是就额外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粉“补充营养”,或者添加额外的微量元素制剂,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低是一回事,吸收率是另一回事,母乳中的微量元素是极易被宝宝消化吸收的。过量补充微量元素反而会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加宝宝的机体负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来说,满6个月的足月健康宝宝,随着宝宝体内储备铁元素消耗殆尽,而母乳中铁元素又含量较少,家长需要有意识地给宝宝添加含铁的辅食,比如宝宝的第一口辅食,我们推荐高铁的营养米粉;含铁量高的绿叶菜和红肉也要给宝宝多吃一些。

可是,有些家长会说,母乳中虽然有这么多营养素,但是过了6个月,母乳看着特别稀,是不是就没有营养了呢?

事实上,母乳要比我们想象地“智能”得多,按照乳汁泌出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初乳(分娩后5天内)、过渡乳(分娩后5~10天)、成熟乳(分娩后10天~9个月)和晚期乳(10个月以后),并且不同时期的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成分和比例是不同的,具体来讲:

初乳呈淡黄色,比较粘稠,含有蛋白质的比例,尤其是活性蛋白质比例要更高一些,能够促进宝宝肠道发育的成熟,并且,初乳中拥有更多有助于宝宝免疫力提高的抗体,增强他们的抵抗力;

过渡乳是指初乳向成熟乳的过渡阶段,相较于初乳,过渡乳中的蛋白质在慢慢减少,而脂肪和乳糖的含量在逐渐增加;

成熟乳和晚期乳看起来颜色要浅一些,也比较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阶段的乳汁没有营养,它们所含的营养成分实际上与初乳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不同营养素的比例有所差别,成熟乳和晚期乳中脂肪和乳糖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它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宝宝成长发育所需。

可以这样说,母乳会随着宝宝的长大而主动调整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及比例,来满足宝宝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所以,家长不能简单地以母乳颜色的深浅以及稀稠程度来判断母乳是否有营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