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些日常行为动作竟然会导致脱臼!4岁以下常见!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刚把宝宝的胳膊抬起来要往衣服里塞,宝宝就突然像被针扎了一样嚎起来...

玩水时,大人想帮宝宝把袖子往上撸一撸免得弄湿,可感觉自己没用多大力气,他就炸开了...

宝宝坐在地上,伸手让你拉他站起来,你刚顺势往上一拎,熟悉的“警铃”又拉响了...

还有人喜欢逗孩子,拎着孩子胳膊转圈圈、飞起来,本来孩子很开心,突然哭起来,胳膊不能动了...

......

                       

没错,这就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脱臼”。

说熟悉,是因为几乎人人都听说过它的大名。

说陌生,是因为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亲身面对过。

这些动作会导致孩子脱臼,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还要尽量谨慎一些!

可怕!这些逗娃行为千万不要有! 今日语音                                                  

虽然脱臼并不像骨折那样令人心惊,但对宝宝来说,不论是脱臼的几率,还是经常脱臼可能会引发的风险,都要远远高于成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我们先用肘关节的生理构成来简单说明一下!

               

胳膊分成上臂和下臂,上臂有一根骨头,叫做肱骨;

下臂有两根骨头,分别叫尺骨和桡骨。上、下臂的连接,由韧带来完成。

当小臂受到大的外力牵拉时,桡骨就会从原本包着它的韧带中脱离出来,也就是桡骨小头半脱位。

                   

这种脱位会有明显的痛感,并且让关节处无法自由活动。

成人的关节韧带比较强韧,能够承受相对较大的力量。

而宝宝关节处的韧带松弛、薄弱,加之桡骨小头发育不完整,所以在牵拉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脱位。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经常感觉很莫名,自己压根没怎么用力,宝宝居然就脱臼了!

这种错位通常更多地发生在4岁以下的宝宝身上,但随着发育的不断完善,会逐渐好转直至消失,5岁以后就很少会出现了。

                  

当然,宝宝如果真的发生了脱臼,大人也不必过于惊慌,这时应该避免活动伤处防造成二次伤害。

并及时带宝宝就医,由医生进行关节复位,复位后的几天,注意不要再牵拉伤处。

这里我们并不建议大人在家里自行处理宝宝的脱臼,这是因为:

第一,关节复位的手法和力度,家长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掌握,错误的方法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第二,脱臼的时间拖得越长,越不容易复位。

如果自行复位失败,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给医生接下来的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宝宝的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最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降低宝宝脱臼的几率呢?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们平时要注意避免牵拉。

比如,引导宝宝练习走路时,最好扶着宝宝的躯干部位;

不要拖拽宝宝的前臂和手腕,尤其是宝宝在跳跃、爬高和摔倒的时候。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由于活动增多,需要注意跑跳时不要大力冲撞。

避免高处跌落或扑到时双手撑地,这些动作也同样容易引起脱臼,爸爸妈妈要注意对宝宝的看护。           

另外,宝宝容易脱臼的部位不仅仅会出现在肘关节和腕关节。

像肩关节膝关节甚至踝关节这些地方,也都有脱臼的可能,所以对这些部位也同样需要小心对待。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过脱臼,那么在日常就更需要注意保护。

宝宝越小,发生脱臼的次数越多,形成习惯性脱臼的机会就越大。

而严重的习惯性脱臼,不但会对宝宝的发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预防”二字千万不可轻忽哦!

              

那么对于宝宝脱臼,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题吗?在和宝宝玩耍的时候,你注意什么?

你的宝宝有发生过脱臼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欢迎点击下方的“添加妙招”发布自己的经验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