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外婆
发布于2018-03-01 宝宝2岁8个月27天时
让宝贝的“亲社会能力”不失“自我” 共情能力(我认为即是亲社会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我个人觉得重视宝贝的“亲社会能力”而又不失宝贝“自我”,是我们做家长应该努力的目标。不能培养宝贝因为渴望与人建立关系而刻意揣摩迎合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无原则无底线包容他人’的人。 将来,在和他人相处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常常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取悦他人,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安抚他人的负面情绪太过迎合而失去自我,把自己搞的苦不堪言,甚至矫枉过正又回归封闭。(现在社会压力大 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哦) 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所谓“亲社会能力”,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而据我所知有两种类型的家庭环境与情绪敏感密不可分: 危险性环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照料者的情绪是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的,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惊恐,焦虑或害怕的状态,他们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所以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不仅无法从这样不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身上得到稳定的支持和照料,有时还不得不充当起照料父母的角色。于是,觉得时时刻刻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会被迫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的敏感,因为情绪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危险信号。在这种环境下习得的“过强的共情能力”并非出于对他人的关怀,而是对自身减少受到的伤害的程度。 批评性环境~~ 顾名思义,在这种环境中,照料者对孩子往往过于严厉,苛刻,并以极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孩子会因为做错了事或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评和惩罚。以批评为主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会把孩子的大脑训练成一种“过度强调过失”的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渐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苛责,认为那就是一种对自己客观的反馈,相信自己正如他们评价中的那样一无是处。另一方面,他们会把别人的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长大后,他们会变得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把那些情绪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满意,他们会去尽力平稳那些情绪。 我个人觉得重视宝贝的“共情能力”而又不失“自我”要多在以下二个方面下功夫 1.营造尊重平等家庭环境 好的家庭氛围让宝贝有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后相互道谢,有事商量,不忘征求宝贝意见,宝贝做错了事耐心讲清道理,家长也会自我批评,成员间彼此尊重……我们家宝妈就特别好,宝贝的吃,穿,用,玩她都会耐心征集宝贝的意见与建议,如给宝贝买个棉拖鞋,有几种款式,几种颜色,他都会一一问过宝贝后再做决定。得到别人帮助说“谢谢”我家宝贝把握时机已经是非常娴熟了。在我们家,宝贝外孙轻松快乐,他会关注关心他人……有一天晚上临睡时他要撒尿,我起来时动作快啦,突然腰疼我就用两手撑着,他赶紧问阿婆怎么了?我说腰疼,他就喊公公来帮忙,撒完尿后非让我坐在床边他来帮我捶捶……好感动,好欣慰,我觉得这就是“亲社会能力”。 2.引导摆脱“自我为中心” 在儿时大部分宝贝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是为他而发光,星星是为他而闪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环境中他人的关系,开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 但是现在的宝贝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不加以有效引导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还怎么谈得上利他?所以要想具备共情,即“亲社会能力”我觉得: 一是:引导宝贝摆脱自我中心,教会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在引导我家宝贝外孙时,我们先不断说周围的人和事给他听,慢慢地他也注意起身边的人和事啦。他人在做事他会不停的问您在干什么?他在干嘛?在做什么?看到听到的都会问个究竟,我们都会不厌其烦的回答…… 二是:教会宝贝对“人需要的”关注。如,我每天上午带他出去走走玩玩,总是给他带一杯水,可我总是渴着,他喝水时我就会告诉他我也渴了,反复说多次后,他再喝水时就会看看我嘴唇干不干,问我要不要喝水,到家后,有时他会说阿婆你喝水…… 三是:教会宝贝知道生气,高兴,伤心……等表情及意思,让他体会你的情绪的波动。 哈哈,这只是我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愿每个宝贝都有“个性”,都逐渐具备将来走向社会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