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na的育儿笔记
发布于2018-10-17 宝宝2岁5个月9天时
#Elina原创长篇#『儿童心理学』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学?来听听火爆家长圈的犯罪心理学教授的完整版讲座吧 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一直从事的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但她的一次公益讲座的片段在朋友圈被火热传播,俨然成为了家长心目中的“育儿专家”。这样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腾讯视频搜索:李玫瑾 四五岁孩子的管教) 研究发现:犯罪问题与个人的早年经历密切相关。 不知道是否有家长朋友在看到“犯罪问题”几个字的时候就马上准备把这篇文关了,心想“我的孩子绝对不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但且慢,Elina还是建议您耐心往下看。 李教授给我们举了一个外交官的例子:这位外交官长期驻外,自己的儿子成长到16岁,叛逆到不行,外交官对他毫无办法。李教授却说“孩子不用来找我,只要大人来就可以了。”为什么呢? 第一: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由成年人造成的。当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这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 第二: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反应的。如果早年教养不当,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一直潜伏直到12岁之后的青春期才爆发出来。因为任何重病,都不是一天之内获得的。 第三: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有关键期。0-1岁乳儿期,2-3岁婴儿期,4-5岁幼儿期,6-11岁学龄初期,12-15少年期,16-18青年初期。12岁之前为依恋期,是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12-18岁为青春期,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变得逆反,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有的问题会被孩子自然消化,安然度过;有的问题则可能无法逆转,对其一生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以上三点,与儿童心理学息息相关。 许多家长往往习惯不假思索任孩子“自由生长”,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儿童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其研究的价值所在。不犯罪,是基础,但所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肯定还有更高层次的期待:拥有聪慧的头脑、较高的学历、良好的性格、完善的人格,能够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成为人中翘楚。那么,您是否仔细思考过:自己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美好的期待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一样都是环环相扣、日积月累的过程。 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能把他培养成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其中既有道又有术。「儿童心理学」,便能教会我们道,而「家庭教育学」,则能交给我们术。 只有当家长提前了解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把握住孩子早年教养的敏感期、关键期,做到胸有成竹、因势利导、疏而不堵地解决儿童青春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问题。 Elina从李教授的演讲中整理提炼出了以下4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想重点分享给各位家长朋友们。 一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有个关键词叫「依恋」。 人类的早期是最无能无助的,在学会爬行之前,婴儿将完全依附于扶养人而生存。唯有当扶养人出现,他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于是经过6个月之后,婴儿便学会了「认人」。7-12个月间若更换了扶养人,相貌变了、声音变了、气味变了,婴儿就会出现强烈的抗拒行为。 那是因为:婴儿需要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与一个人牢牢建立起「依恋」的纽带。婴儿会因为这个人的出现而快乐,因为这个人的离开而哭泣。于是,「依恋对象」便获得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当孩子成年之后,他仍然会本能地选择去听从这个依恋对象的话。 李教授举例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当他习惯了对身边万般皆从的太监们进行狠辣的恶作剧的时候,即便是老师的仁术之道也毫无作用,唯有大字不识、讲不来任何君王之道的乳母王焦氏的劝说才能让他感到“不好违逆”。就是因为溥仪在心理上,是依恋乳母的。 怀孕的10个月抵不上头一年的抚养,母亲若想真正获得引导孩子的话语权,令孩子将来听自己的话,那么在孩子生命的早期(一岁半之前),再苦再累,也请尽力自己抚养。否则,就会丧失对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 情感需求的满足,依恋对象的稳定,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 二 情感发展决定言语发展→言语发展决定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决定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决定性格发展以及人格发展,是环环相扣的长期发展过程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真正决定一个人45岁之后是否能有大成就的,是他的性格以及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 许多变 态犯罪者的性格是内向不善言语的,在青春期的初期没有同性朋友,在青春期中后期也没有异性朋友,社会性发展严重受限,孤独厌世,了无生趣。若回溯他们的早年,往往是长时间缺乏抚养者的“爱的唠叨”的。 有些成年人脾气暴躁,一点就着,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因为在婴儿时期曾经长时间哭泣未得到安抚,这种伤心抽泣的过程会导致婴儿的内脏一直处在紧张收缩的状态中,成年之后,一旦遇到不愉快,便会条件反射性地再次引起内脏的收缩、情绪的激动。相反,早年在关爱里浸润长大的孩子,则会性格稳定,和蔼待人。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比如善良、仁慈、冷漠、残忍…… 一方面,父母本身为人正直,孩子耳濡目染能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有些父母却习惯做得多但说得少,会不明事理地将孩子所犯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替孩子买单。而不是交由孩子自己去承担相应的责任,还不向孩子说明正确的观念、做法。殊不知这种“溺爱”才是导致孩子步步犯错,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元凶”。 用爱意的话语浸润,向孩子准确传达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的社会性得到充足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建立完善的人格,真的很重要。 三 6岁之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轻 生? 丧失底线的溺爱会变成孩子手中用来威胁家长的利器。若他同时又缺乏「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悲剧便会产生。6岁之前,一定要为孩子制定生活的准则,突破底线的事情必须坚决对孩子说“不”。青春期前孩子就算想反抗也无外乎撒泼打滚,但到了青春期,生理的成熟会使得他们有资本采取离家出走或者跳楼等方式来威胁父母。 3岁前孩子的哭泣源于生理性的痛苦或者心理性的需求。但3岁之后,孩子的哭泣会变得带有目的性了。因此3-5岁,家长必须训练孩子: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 如何训练克制任性? 对于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即便孩子再怎么哭闹,也不能满足他。只需要把孩子抱回家,放在卧室里,一对一,关门。注意四个不要:不要骂、不要打、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看着他哭,等孩子哭到筋疲力尽时,给点爱,拿热毛巾擦把脸,此时孩子会再次试探你是否回心转意,所以记得把毛巾放旁边顺便带上一句话:“还哭吗?没哭完的话接着哭吧。” 不打不骂,告诉孩子:当你提出无理要求,我不会心疼,也不会让步,你要哭闹就尽管哭闹吧。只要经过这样的一次,孩子就会知道:今后哭闹是没用的。孩子越小越好管教。千万不要等到大了出现问题了才来管教,那时候就失去机会了。 ☆ 如何防止压抑? 孩子哭完,为了不让他太压抑,可以补上一句话:“你以后有什么要求,能不能好好和我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样就给孩子留了一条路。此时孩子再次提出要求,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交流的原则:3:1,即三次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不是每次都会满足。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和谐稳固,家长坚持的事情孩子不会再闹,即便到了青春期,孩子也已然形成了与家长保持交流的习惯。 ☆ 如何防止自私? 从家庭礼仪着手,培养家庭意识、他人意识。教会孩子为了他人等待和忍耐,做到心中有他人。比如:长辈先吃饭,孩子才能再吃饭;父母剥完橘子,一瓣一瓣交由孩子先一一递给祖辈、长辈,最后再轮到孩子自己吃。 ☆ 如何锻炼抗挫能力? 抗挫抗压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必须要给孩子吃一点体力之苦,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开学前会有军训的环节。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学游泳,克服恐惧,并教会他: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 四 青春期,家长一定要调整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12-18岁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危险期、人的第二反抗期。 李教授认为,这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弥补期。这段时期,出现了问题尚能弥补。若超过21岁再管教,认知虽然会随着年龄而改变,但性格已经定型,基本回天乏术。 调查证实:青春期是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期。(见图1) 伴随着生理的迅速变化,孩子的心理也同时迅速变化。 » 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想要获得个人主导权,自己的事情完全由自己决定,回避父母的任何干涉,对以往的权威加以否定。 » 自尊心增强,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此时,家长切忌对孩子过于唠叨,话太多了反而没有威严,平时少说,关键时刻点到为止才最有效,也不要强求孩子认错。 » 若孩子在这一时期缺乏同性朋友,则很可能会沉溺于虚拟世界(轻信书本或电影),靠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但虚拟世界毕竟与现实世界不同,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异常。不要硬逼孩子学习,多带他去欣赏音乐、做做体育运动,学一些特别的东西,孩子兴趣越广泛越不容易出现痴迷于网络这类行为。 » 若发现自己的孩子结交了坏孩子作为伙伴,那么务必注意:您的孩子一定存在人身安全的威胁(身高、体力不如欺负他的人)。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嘲笑,此时期孩子是不会再选择向老师求助的。所以唯有通过结交坏孩子,他才能获得一定的人身保障。 李教授恳切地提醒家长们: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加重要。 家长硬逼孩子学习,会导致两个问题: 1. 考上大学后孩子会认为成功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不知感恩 2. 即便学历高一些,但社会性发展不足,会导致孩子不懂得如何 处理一些问题 这即是有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抑郁、轻 生的根本原因。 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学校的老师有成绩的指标,可能倾向于唯分数论。但家长不能也这样,更应当关注自己孩子性格人格的全面发展,关心孩子学习得快乐与否,是否曾遭遇过同伴或者老师的欺凌。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教育方式一定要进行调整:(见图2) 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家长该怎么做?(见图3) 李教授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人生知识,是人人都应该懂的道理。很多时候早点知道比晚知道要强得多。” 如果孩子长大具有两面派性格,一种可能:早年是由溺爱的长辈养大的,父母很少照顾孩子,出现在孩子身边时也多为严厉的管教。或者另一种可能:父母双方一方严格一方宠溺,因此当有人管时才能听话一会儿。 只要一个人出现行为问题,其实都可以倒过去推测其早年的成长背景。这就是犯罪侦查中运用心理分析去进行犯罪画像的根本依据。 时光不可逆,岁月不可留,孩子的18年成长期一去不复返。 让我们耐心一点,努力一点,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 懂得倾听、充分尊重、给予信任,给孩子一个缤纷明媚的美好童年! 李玫瑾教授的完整版讲座视频,时长1小时45分钟,但干货满满,建议家长朋友们认真看完: (腾讯视频检索:李玫瑾 从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解析其中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