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知道的那些“育儿经”,都是错的!
初为父母时,面对眼前那个嗷嗷啼哭的小生命,我们常常慌乱了手脚,不知该怎样才能照顾好这个小家伙。
我们向生育过宝宝的“过来人”请教,向各个育儿专家咨询,向各门各派的育儿理念学习,吸收来自网络和朋友圈的“育儿经”。
然而,不加鉴别地吸收五花八门的“育儿经”,不仅会让我们更加混乱,还会误导我们的育儿实践,对宝宝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今天我们就列举几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育儿经”,看看它们到底是对还是错?
▎摇晃宝宝更容易入睡?
“宝宝哭闹不肯睡觉时,唯一能搞定他的办法就是抱起来满屋子边走边摇晃,过不了一会就能睡着。但只要一把他放到床上,立马就会醒过来哭闹,无奈之下,我只能一直这样抱着摇晃,他才能乖乖睡个好觉。”
嗯,这样把你摇的晕晕乎乎的,你也能“睡着”。而小宝宝的大脑和颈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摇晃的力度过大,可能会对宝宝的大脑和颈椎造成伤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摇晃综合征”(SBS)。
以上行为都是不建议的
正解:
其实宝宝困了自然会睡,大人选择摇晃的方式让他入睡,不但容易误伤宝宝,还可能养成宝宝依赖抱睡或摇睡的习惯,不利于锻炼他自主入睡的能力、。
家长应该帮助宝宝建立一套睡前程序,例如洗澡、讲故事、拉上窗帘、调暗灯光等等,让宝宝在完成这些睡前程序时,就逐渐意识到该睡觉了。习惯养成了,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健康的睡眠规律,并实现自主入睡了。
▎做被动操可以促进宝宝健康发育?
“听月嫂说,孩子满月后就可以开始做被动操了,说多做被动操可以促进宝宝血液循环,锻炼骨骼和肌肉,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对开发智力有好处呢,那我也给宝宝每天练一练?”
不要不要啊!被动操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操练两下的,更不是哪家宝宝都有必要做的呀。谁需要练,谁来给练,这可是有说法的哦。
正解:
被动操属于带有医疗性质的运动,通常是由专业人员操作,对象也主要是一些神经系统发育有问题或运动功能有障碍的孩子。而具体到每个孩子是否需要做被动操、需要做哪些动作、运动后效果如何评估等等,都要经过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详细方案。
因此,不建议家长或月嫂保姆在没有专业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操作,因为家长和月嫂保姆属于非医疗专业人士,若是操作不当,很可能误伤了宝宝。相比被动操,我们更推荐家长鼓励宝宝做主动运动,例如抬头、翻身、爬行等等,在主动运动过程中,孩子既能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行动,也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能力。
▎稀粥烂面更适合宝宝?
“宝宝一岁多了,虽然牙齿都长齐了,但毕竟还那么小,胃肠道还很脆弱,得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比如煮久一点的稀粥、汤面之类的,汤汤水水的能吃上一大碗呢!”
稀粥烂面确实容易消化吸收,但经过汤汤水水的泡发,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宝宝来说,真正摄入的营养和能量够吗?
正解:
宝宝需要从每天的饮食中摄入足够的热量来保证生长发育,而热量主要来源于主食。但若主食的总摄入量长期不足,势必会影响宝宝身高、体重的增长。我们建议宝宝每天的主食、肉、蔬菜应保持2:1:1的合理比例。
此外,上面案例中的宝宝,看似每餐能吃一大碗的米粥或汤面,但汤水的泡发,会导致米粒和面条膨胀,造成“假稠”,宝宝实际摄入的主食量则比表面上看起来的少很多。
因此,不能因为担心宝宝的消化吸收问题,就长期给他稀汤烂面,平时可以多给宝宝提供一些软烂的米饭,以及煮熟后捞出来的干面,保证主食的摄入量。
▎同年龄的男孩比女孩说话晚?
“都说男孩比女孩说话晚,邻居家2岁的妹妹已经什么都会说了,我家同样两岁的儿子还只会喊爸爸、妈妈,也许是贵人语迟吧,没准厚积薄发呢?”
贵人是否语迟我们不知道,但说话早晚跟性别真的没啥关系。
正解:
宝宝说话早晚主要与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有关。
如果家长跟宝宝的互动沟通比较少,或在宝宝尝试用语言表达需求之前就迅速满足了他,就会导致宝宝缺少使用语言和锻炼语言能力发育的机会,导致说话晚。
另一方面,长期给宝宝吃比较软烂的食物,宝宝主动咀嚼的机会少,口腔和面部细小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也会影响到他说话的早晚和口齿清晰的程度。
面对铺天盖地的“育儿经”,我们既要怀有不断学习的态度,也要保持冷静客观的看待这些信息。在将何种育儿理念落实到自己孩子身上时,不要极端、不要盲从,做个善于思考懂得变通的家长。
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错误“育儿经”呢,分享给各位家长一起学习成长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