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恢复“少女的紧致”,准妈妈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果我拽词儿说盆底肌损伤,没准很多准妈妈会觉得云里雾里。
但我要是说一咳嗽就漏尿,估计大都能露出心领神会的眼神,嗯,这尴尬你懂的!
不过盆底肌是怎么受到损伤的?
“少女般的紧致”是不是就此和你绝缘了?
这些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的事情,今天就让小编来个大揭秘吧!
提问,知道啥叫盆底肌吗?
千万别告诉我,是像苹果肌那样的一小块儿肌肉,小编会十分不给情面的扣你十分。
盆底肌的全称叫盆底肌肉,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
盆底肌肉就像弹簧,将耻骨、尾椎等连接在一起,并围绕在尿道、阴道和直肠开口的周围,支撑着盆腔和腹腔里的器官,还协同作用于膀胱、直肠和性功能。
一旦这片弹簧的弹性变差,支撑力不足,就会导致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
盆底肌的损伤会导致哪些问题呢?
不是小编吓唬你,真不少!
常见症状有阴道松弛、性生活不协调、压力性尿失禁(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者举重物等腹压增加时会不自主地漏尿)、反复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下去还可能出现盆腔脏器脱垂、阴道膨出、直肠膨出、膀胱膨出、尿失禁等等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这些问题会发展的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采取手术治疗。
天,既影响健康又影响“性”福,如此重要的部位怎么就在眼皮子低下被损伤了呢?
抛开衰老问题(这个不是小编的强项哈),对于生育期的女性,盆底肌伤害大都发生在两个阶段——孕期以及产程中!
先来说说很容易被忽略的孕期吧!
盆底肌本来就承担着脏器的负重,孕期还要额外负担宝宝的体重,以及羊水、胎盘等的重量,并持续几个月的时间,想想也是很累啊!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肌肉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
就像超载的车子一样,底盘多少都会变形的嘛!
如果再遇到准妈妈本身就盆底肌发育不良、锻炼不足或者外伤等情况,损伤程度会更大。
对于这种损伤,不少准妈妈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咳嗽漏尿或尿急,一般都会被大大咧咧的归结为“肚子里的宝宝长大了,压迫膀胱也是正常的嘛,生完就好了!”
然而事实是,盆底肌损伤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很难完全恢复,你所期盼的生完就没事了,可能不会如愿到来。
另一个容易造成损伤的节点是在生产过程中
虽然女人天生被赋予了生孩子的独特功能,但并不表示这项功能不会给女人带来伤害。
通常情况下,足月胎儿头部的直径大约在9-10厘米,而正常的阴道直径只有大约2.5厘米左右。
虽然准妈妈的身体会产生松弛激素,让盆底肌处于松弛状态,好为分娩做准备。
但生产时来自胎头的挤压,依然会让盆底肌肉遭受到强烈的扩张,过度的扩张使肌肉在产后的收缩力量变弱。
特别是双胎、巨大儿和分娩次数多的准妈妈,损伤的几率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准妈妈在经历过分娩之后,都会遇到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慢性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耻骨联合分离等难言之隐(一看到这些词儿就忍不住想给爸爸们一记KO)。
那么面对分分钟会降临的盆底肌损伤,准妈妈该怎么办呢?
不难,预防+恢复
——怎么预防?
既然是预防,当然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开始,准妈妈怀孕期间日常做家务时,最好是坐着或站着,避免蹲着干活,增加腹部压力。
不要跑、跳或做太过用力的激烈活动。
过度肥胖者,经常提重物或是站姿不好,也会因为过度牵扯盆底肌肉,而使得其不再紧致、有力。准妈妈也应该注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著名的凯格尔运动,它不但能帮助减轻可能产生的损伤,顺带还有助于缩短产程,是不是意外之喜!(具体的锻炼方式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怎么恢复?
产后的42天检查经常会被妈妈们忽略,这可是相当的不应该哦!
要知道,盆底肌损伤的最佳治疗时机是产后三个月,这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虽然超过三个月后积极治疗,也会有相应的效果,但出于对自己身体的负责,越早越好不是吗?
医生在检查时会对妈妈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必要时再进行盆底肌力测评。
盆底肌力测评的结果正常应该在3-5级之间。
但多数产后新妈妈的盆底肌肉力量只有0-2级,需要做相应的康复治疗。
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恢复盆底肌的力量,除了可以采取前面说过的凯格尔运动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阴道哑铃来配合治疗。
阴道哑铃是不同尺寸的球状哑铃,放入阴道后,用力缩紧盆底肌肉保证哑铃不会掉出来,以此来刺激盆底肌收缩锻炼。
如果依然没有太好的效果,应该按照医生建议再进一步的治疗。
关于盆底肌的科普,现在大家是不是都了然于胸了呢?
其实小编最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即将到来的宝宝身上时,其实也应该留那么一些关注给自己。
不论是作为母亲,还是单纯的女人,自身的健康都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你拥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成为宝宝更强大的保护者。所以,请更关爱自己吧!
各位准妈妈现在有没有遇到盆底肌的问题呢?
最常有的症状是什么?
你有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吗?效果如何?
尴尬的问题,就来这里畅快的讨论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