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

叫我大王

发布于2016-06-25 宝宝1岁7个月12天时

添加剂不可怕,没知识才可怕。

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 流 氓。 只要是正规大型超市有售的,都可以碰碰运气,毕竟……像三鹿这样的。 现在的人谈“添加剂”、“防腐剂”色变,但剂量超标的基本都是些没听过的牌子,而大牌子因为有品牌效应,所以一旦违规,影响力的覆盖面积和深度就要更狠一点,所以他们的添加剂剂量就相对安全的多。。 其实日常饮食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限制盐、糖等的食量,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最主要的。比如你可以在开封一包食盐的日期做标记,等到用完的那天,就可以得出日常用量有没有超标。 以下为转载,文章比较长,没有耐心看的妈妈请直接无视,不要断章取义的留言评论来浪费大家宝贵的亲子时间,当然欢迎理性讨论。 作者:钟凯 食品业内人士常说这样一句话:「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传言却总是不断冒出来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让消费者无形中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不安全? 误区 1:「不含防腐剂」「零添加」的食品更安全 一般消费者认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更安全,商家也瞄准了这一点,使用这样的描述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还能卖个好价钱。 实际上,防腐剂主要是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 也有一些食品根本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因为它们具有天然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 因此,这些食品声称「不含防腐剂」完全是一种营销策略。 至于「零添加」就更不靠谱了。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下几乎找不到。 误区 2:一种食品用多种食品添加剂不安全 食品添加剂对于企业而言是成本,各大食品企业的研发部门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最合理的配方,既满足工艺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又能控制成本。多种成分复配,可以起到 1 + 1 > 2 的效果,减少添加剂的总用量。 试想一下,在达到同样的工艺目的的前提下,企业是愿意多添加增加成本,还是尽量少添加控制成本呢?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吃了多大的量,而和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要接受科学的检验,那就是「风险评估」。只要符合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就是有保障的。 我们一般先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的剂量,再除以保护系数(一般是 100 倍),作为对人体安全的剂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限量标准。 这其中已经考虑了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情况,因此按标准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除非「大量」到「把食品添加剂当饭吃」,否则它很难威胁您的健康,更别说所谓的「长期大量」的前提根本不存在。 而滥用食品添加剂,通常离造成健康危害的量也有很大距离,毕竟我们不可能终生、每天都吃超标食品。 误区 3: 纯天然食品添加剂比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更安全 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都要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评判。 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规范使用,其安全性并无高下之分。 国内外的食品添加剂规定为啥不一致? 疑问 1: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比国外多吗?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是相对比较少的,大概有 2000 种左右(包括上千种香精香料),美国是 4000 种左右(不包括香精香料),日本也比我们的品种多。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几乎都能找到至少两个发达国家也在使用的先例。 实际上,比较各国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多少是没多大意义的,这只是各国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的管理上的取舍而已,在安全性上并无分歧。 疑问 2:为什么一些外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在我国可以用?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XX 添加剂在欧盟禁止使用,而中国还在使用」,也有些报道会说「在国外的限量是 XX,而我国限量比国外高」。 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食品添加剂,批准使用的前提都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认为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但每个国家基于管理上的取舍,对同一种添加剂的处理方式可能有些不同。外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在我国可以使用,同时也有大量在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外却可以使用。 有些食品添加剂是我国特有的,仅在我国范围内允许使用;也有些食品添加剂在我国的限量是严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的,比如我国果冻中使用山梨酸钾(防腐剂)的限量是每千克 0.5 克,而欧盟的限量是每千克 1 克。 还有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允许使用的,而我国并未批准使用。最明显的例子是质检总局每月公布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名单,其中有大量因为违反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被退货或销毁的情况。 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谁用、谁不用,或者个别指标的高低,来判定标准优劣。 食品添加剂是必需使用的吗?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要给食品添加剂订立那么多复杂的标准,不用不行吗? 食品添加剂具有重要的工艺作用,有了它们,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食品。不用添加剂并不是完全不行,我们试试好了: 食用油中要加抗氧化剂,不用当然也行,只是保质期要大大缩短,你也更有可能吃到哈喇油。 冰激凌中要加入乳化剂、增稠剂,不加当然也行,但口感就只能是冰棍那样硬邦邦的了。 袋装薯片里的氮气也是食品添加剂,当然也可以不加,不过如果你买到的薯片都压碎了可别难过哟。 食盐里要加抗结剂,不加当然也行,只是盐容易受潮结块而已。 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俞勤斐 其实不仅仅是脱离剂量谈毒性,脱离物质谈大类也是不专业的。 我仅举例三个最常见的防腐剂。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水溶性好,酸性条件下转化为苯甲酸,对细菌、霉菌和酵母等有抑制作用。因为需要酸性环境(pH2.4到4),所以一般在果酱、碳酸饮料中可以找到。 苯甲酸钠本身急性毒性是比较弱的,但其转换物质苯甲酸(胃肠道酸性环境)毒性就有那么一点了。 持续10周小鼠80mg/kg(当然这个剂量是很高了),约有32%的小鼠死亡。说是十周,为什么是急性毒性呢?其毒性作用主要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并透过细胞膜抑制脂肪酶的活性,使ATP合成受阻实现的。所以小鼠主要死于体重下降、内出血以及肝肾肥大。这属于长期急性毒性作用造成的伤害积蓄效应。所以比起直接口服致死的黄曲霉毒素、肉毒毒素以及雪卡毒素等,干死一只小白鼠不能靠暴击,需要一滴血一滴血地连续打70天才弄死,也是比较弱的。 那么这玩意儿有毒,为什么可以成为食品添加剂?这个我最后再说。 先来看苯甲酸钠的慢性毒性。 无慢性毒性,无积蓄性,无致畸、致癌、致突变和抗原作用。这是因为苯甲酸钠在动物体内很快降解,99%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其余则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1-苯甲酰葡萄糖醛酸,直接代谢,80%可以在6h内排出,14h可以完全排出,一丁点儿不剩。也可以看到这两个物质并非肝脏所特有,不存在针对肝脏的代谢毒性。所以但对苯甲酸钠来说,防腐剂致癌一说就不是针对他的。 山梨酸钾 这个防腐剂能力差一点,但更安全。抑制酵母和霉菌能力强,细菌弱。机制是抑制微生物巯基酶的活性(qiu)。 这玩意儿你打多少80mg吧,五个月,小老鼠生长没问题,食欲都好得很。所以他的急慢性毒性基本忽略不计。你们说的防腐剂致癌,也不包括山梨酸钾这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对羟基苯甲酸酯 抑制微生物的呼吸酶系和电子传递链酶系的活性。不受pH影响,食品化妆品医药全部都能用。 但这个就有点隐藏的问题。急性毒性是有的,不高,但由于作用在细胞膜上,有膜毒性,终究是容易误伤到人。虽然实验上数据不难看,但各国都批准使用都比较谨慎,包括我国,剂量也是一低再低。这就是因为他机理上的潜在危害,不能一概靠毒理实验而论。这点与转基因相似。(后话) 那么,为什么苯甲酸钠产物苯甲酸有一定毒性,但还是和山梨酸钾携手成为防腐剂的中流砥柱呢?这可以用放射卫生的三原则来代为解答:正当化、最优化、个人限定剂量。 正当化,即防腐剂真的有必要吗?废话。肉毒毒素,除皱的那个,LD50是河豚毒素的10倍,**(小说里**常用)的********倍。来自肉毒梭菌。还有蜡状芽孢杆菌的肠毒素,你吃坏肚子了就要静脉输液要吃药,肾毒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最优化,即目前的方案是最优的了吗?最优化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成本,而安全性也并不是越新的防腐剂越好,而是所被知道的信息越多越可能安全。当你熟知了他的机制通路,当你急性中毒时,能很快找到相应的解毒和辅助支持方案,要比某些不知原理看似神乎的新产品好多了。控制力也是安全性的一部分。 而个最大剂量,就是在食品生产时添加剂的含量。 我国准许的急性口服毒性是有确定性效果剂量的300倍以上,100倍直接拒绝,200还要接着做试验。 24小时内服用500瓶可乐,你是先死于防腐剂造成的ATP缺乏还是二氧化碳的酸中毒呢? 单从剂量这一点法规上还是比较保守的。倒是那些说是不加防腐剂的农家产品,撒了某种含硼砂的混合物(古法炮制?)让你一口口吃下这些已经被法律禁止的“前防腐剂”,更要人命。 防腐剂作为一大类食品添加剂,由于特殊的目的,潜在的毒性危险确实高于抗氧化剂等。但毒性实验大家都是一起做,我能过了我就是好孩子。 就像防腐剂是个差班,许多孩子都不及格,但不及格的就给淘汰了退学了,像硼酸、甲醛、B萘酚等,早不见了。剩下的孩子虽然是差班来的,但人家出淤泥而不染,凭什么这样歧视他们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评论
看看更多同龄妈妈的妙招

育学园app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