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

SharonSharon

发布于2017-09-05 宝宝10个月29天时

文 | Sharon   “我们家宝宝怎么不爱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妈妈会着急地问。担心家里没教好,宝宝以后变得自私自利。   所以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   Alice收到了一盒新蜡笔,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处。邻居家妹妹想一起玩蜡笔涂色,Alice不肯,妈妈责备她,“不能这么自私!”一边拿出几个蜡笔给小妹妹玩。Alice哭着跺脚,把蜡笔用力摔在地上,跑回了房里。   一对双胞胎抢玩具,爸爸妈妈一齐劝说哥哥,“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弟弟。”   但是,小朋友们一定要把东西让出来分享吗?     “我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   一位美国妈妈Alanya Kolberg,在facebook提出了另类的抗议。   当我跟儿子Carson走进公园的时候,至少有6个小男孩向Carson走过来,而且都要求他将自己的变形金刚,乐高和玩具卡车分享出来。面对这些要求Carson有些不知所措,那些孩子靠近时,他还会把这些玩具护在胸前。然后,Carson看向了我。   这些玩具是Carson为了妈妈朋友的女儿带过来的,他们约好了在公园见面。Carson想留着玩具给小女孩一个惊喜。   多数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分享的意愿薄弱,但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强。8岁之后,“慷慨”倾向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行为与分享对象有关,幼儿慷慨的对象更广泛,而大儿童则会选择对象,做出更加慷慨的表现。   这时很多家长可能会希望宝贝多交朋友或者迫于面子,和气地张罗,“和小朋友一起玩吧,要学会分享。”   而Alanya对Carson说,“Carson,你可以跟他们说不,说不就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说。”这6个孩子转头和Alanya说Carson太小气,Alanya解释说,“他不是必须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他已经说了不愿意,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就给了。”孩子的家长们都对这对母子投以鄙夷的目光。     强迫分享背后的“强盗逻辑”   抵挡住这些非议的妈妈,无疑是勇敢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走进公园,有几个陌生同龄人问我们要手机玩,我们会给吗?当然不会。那为什么要孩子跟陌生人分享呢?失礼的究竟是谁?   拒绝并不失礼,失礼的是强人所难。有些父母好面子,生怕别人觉得自家孩子小气。更有逻辑不对路的成人,小事化大,随口给孩子贴上标签。我见过公园里一个男孩不愿给别的孩子玩水枪,被一个老人指着说自私。   殊不知,分享的本质是快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伴随着强烈的痛苦。让宝贝感受到,分享会让我结交朋友,一起吃一起玩更开心;出于责任感而分享,会很有成就感,以后我也会收获关心和体贴。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让宝贝明白我们这个初衷?   当孩子不愿分享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回到前面的Alice妈妈,她说Alice这样,让她万分尴尬。我问她,“你有问Alice为什么吗?”Alice妈妈迟疑了,“……这还要问吗,不就是不乐意嘛?”我建议她回去问问。果然,Alice说,以前妹妹涂色总是很用力,弄断了好几根蜡笔。    芝加哥大学教授Gene Diesel说,孩子们不会因为“天生善良”而分享,而是慢慢学会反思和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每一次是否分享的决定,往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比如,以为分享就是失去:“借了她我就再也没有Mickey了。” 挑选分享对象:“上次他给我玩了,这次我也给他玩。” 权衡利弊:“我还是分她吧,不分她就不跟我玩了。” 学习分配原则:“我给他一点,但大部分是我的,因为我比他大。” 社会评价影响:“我分她,老师就会夸我了。”   Alice妈妈没去设法了解女儿的感受,而是直接把蜡笔给了小妹妹。妈妈以为自己在给Alice播下“分享”的种子,并不知道自己在无礼地对待女儿。Alice一时也说不清自己的理由,急得只能用哭闹抗议。   宝贝真的是“自私”和“小气”吗?不,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物权意识在萌芽。0-6岁有各项敏感期,而2-3岁,是宝宝物权意识的敏感期。他们会常常重复“我的”,“我的”,伴随着冲动情绪和攻击行为,保护自己的东西,还惦念着别人的东西。   这其实就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宝贝们像模像样地划分物品归属权,以此来认知ta与物品的关系。爸爸妈妈应该理解并适当教育,让他们学会**和珍惜,也尊重别人。而不是感到失望,正面和孩子较真,甚至羞他“真小气”。 强迫分享的后果   先有了自己能自由地支配“物品归属权”的概念,孩子才会真正自愿地分享。强迫分享会冒犯孩子的自尊,以致很多孩子长大后都会有无法拒绝别人的困扰。“怎么拒绝朋友要我免费设计?”“怎么拒绝别人借钱?”“怎么拒绝不合理要求,特别是对有一定感情的人?”   明明很不情愿,但拒绝就是无法启齿。他们把自由地表达需求和意愿当做一种冒险。不懂得划分区域,对他人到了委曲求全、自我牺牲的地步。 有受压方,就有施压方。所以你会看到有人逼问明星,“举国同庆的时候你竟然在晒娃?”“你这么有钱怎么只捐这么一点?”这就是权利意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小时候是物品归属,以后会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评论
看看更多同龄妈妈的妙招

育学园app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