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

SharonSharon

发布于2018-06-30 宝宝1岁8个月23天时

“什么是仪式?” “是被人们过分遗忘的东西,    却能让某一天、某一刻变得与众不同。”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 by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所谓“仪式感”,是现代人崇尚的生活态度,藉由带有郑重仪式色彩的活动,令每一天乃至每一刻与众不同。 为什么孩子需要仪式感呢?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著作里都有提到,小朋友从2岁起会对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律表示关心,并急切想遵守、学习,这种现象被称作“仪式信奉”。 爸爸妈妈们在日常与宝宝沟通中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与其小孩子有这种需求,不如就与小朋友一起从这个契机参与有仪式感的活动,帮他/她启蒙生活情趣,活动中的行为举止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远非寻常玩乐可比。 学习关爱 从“认真过节“开始 儿童节、万圣节、圣诞节……随着东西文化共融,每年要过的节越来越多,节日的家庭氛围和热闹属性,尤其适合孩子体验仪式感。 然而拜现代商业营销所赐,过节的形式被物质化乃至制式化,无非是家长带孩子吃喝购物旅游,照片和账单记录了光鲜享乐,留下的爱与启迪却寥寥。 该怎么将节日过出仪式感, 让孩子体会小狐狸描述的兴奋期待的幸福价值? 全球翻译成49种语言、美国亚马逊长销排行Top 100的《爱的五种语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一书中,将表达与理解爱的方式分为5种:肢体碰触、肯定话语、优质的相处时光、礼物与服务行动——将这五点悉数实践,无须高额消费,就能带给孩子无价的成长收益。 ** 以我最喜欢的感恩节为例,在这个淳朴有爱的美国传统节日中,本地人阖家团聚、异乡人结伴过节,彼此互道感恩、互赠礼物,温情和暖意简直能延绵一整年。 做了母亲之后,我发现孩子很容易认为生活中的福利和关爱“是我应得的”,所以更想借助感恩节的仪式感,让宝贝们自幼就懂得感恩的力量,也学会表达对他人的关爱。 在感恩节的前几天,我就和孩子一起手绘卡片、手作礼物,送给自己想感谢的人。 感恩节当天,我邀请孩子的小伙伴们来到家里,一起烤火鸡和南瓜派,品尝感恩节的味道、体会美食的得来不易,并进行寻宝(拿着笔和纸,对自己拥有的事物写下感谢)、感恩的烫手山芋(围坐一圈传玩具,5秒内说出想感谢的人或事,超时出局)等小游戏,在正式却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将感恩的种子深植在孩子心底。 由于圣诞节和感恩节日期相近、团聚和礼赠的主题相似,而圣诞节普及度更高、欢庆气息更强,于是我会把圣诞节过成感恩节的“加强版后续”。 譬如去年圣诞节,我和Cosette、Barron姐弟变身“圣诞老人三人组”,来到办公室分送手工姜饼,姐姐看见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还情不自禁献上大大的拥抱。同事们纷纷表示,这是最暖最甜的圣诞惊喜,姐弟俩超有成就感。 ** 传承文化 有仪式感才有归属感 维京词条关于“仪式”的释义是:特定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形成的一种程式化活动形态,体现着群体的文化特征,也是个体实现归属感的标志。 这解释对孩子而言看似晦涩,其实他们在生活中早有体验,那些需要穿得特别、吃得特别、或是做点不寻常事情的“××节”、“××日”,正是承载着文化基因的仪式活动。 我在美国的时候,孩子们过国庆的方式令我印象深刻。一进入七月,家家户户不论出身哪个族裔,都自发悬挂国旗,为独立纪念日预热,表达作为一个美国人而自豪。 学校放假前夕,教室里会张贴国旗、地图、历届总统相片并布置各种美式元素物品(汉堡包、橄榄球、泰迪熊等),让孩子在“玩”中更感受本土文化。 独立日当天,孩子们穿起美国国旗元素(蓝红白或星星图案)的衣服,挥着旗、打着鼓、且行且乐上街**,未必尽知所然,却风风光光画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笔。 **** 譬如基督教国家在每年3月17日举行的圣帕特里克节,是为了纪念爱尔兰主保圣人Saint Patrick主教将基督教带到当地。 由于主教用爱尔兰国花三叶草解读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所以在节日当天,各种材质和表现形式的三叶草跃身人们的装束。 孩子们更是百无禁忌,直接把自己装扮成一朵三叶草,学校适时配合讲解节日起源,让深刻教义学得轻松简单。 **** 文化传承需要潜移默化、而非突击灌输, 不妨由孩子喜闻乐见的仪式活动开始, 年复一年成为习惯, 成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人生过渡 因“成人礼”更美好 人类学家Arnold Van Gennep在其代表作《通过仪式》中,率先提出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过程中必须一个仪式,这也是鸡汤热文中“仪式感”一词的学术来源。 人生过渡的经典仪式,莫过于各种成人礼。从幼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成人礼这种人类最古老的仪式,传达着家族对下一代身份的认同和期许,同时使肩负认同和期许的本人,对自身成长更有要求、更具责任心。 大家最熟悉的成长礼,想必是美加高中生的prom舞会吧。作为北美教育的特色传统,prom舞会分别在高三宣示成年和高四临近毕业时举行,最初意图是让学生之间多接触交流,如今则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无数影视作品以prom舞会做主题,毕竟少男少女首度穿起正装,再搭配初尝社交时的粉红青涩,绝对是点耀今后人生的青春记忆。 **** 日本的“七五三”仪式则是属于小小孩的成长礼。这项仪式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在神道教教义中,7岁前的孩子都是神明的小孩,而孩子们长到3岁、5岁和7岁,代表各自不同的意义:3岁孩子可以开始留发,5岁男孩到了穿和服“袴”的年纪,7岁女孩则能像成年女子一样穿着正式和服。 每逢七五三节期间,和服正装加身、手执祈福千岁饴的孩童都是神社的一大景观,而孩子脸上兴奋又庄重的神情,令人对生命、对成长肃然起敬。 **** 我们可以从策划有仪式感的生日开始,通过解读“新一岁”的意义、赠予有“增龄感”的礼物、或是完成长久以来的愿望,使每个生日都如同一个里程碑,让孩子怀着满足和希冀不断启程。 私家仪式 亲子幸福指数加乘 前一阵有则新闻很火热: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Coachella音乐节,其中有明星网红、也有素人发烧友,而大家不辞辛劳(想象一下在沙漠推童车)带娃出行,目的只有一个:音乐节是家庭重要的仪式活动,孩子不该被摈弃在外,一同参与不但增进亲子幸福感,或许还能为孩子找到伴随终生的爱好乃至专长。 **** 影迷父母也别等孩子睡着才跑影院了,不妨把“看电影日”作为一个家庭仪式,譬如在事前事后都将电影题材化为睡前故事,买薯片可乐等零食、让孩子享受摸黑野餐的特权(这类零食在家禁止,在家也不能边吃边看),而且电影院里爸妈全程陪伴、一起笑一起唱一起害怕到喊叫,是值得回味一辈子的家庭记忆。 ** 还有热爱旅行的父母,不妨邀请孩子加入“行前做功课”的仪式。从出发前一个礼拜,和孩子一起翻书上网,研究各个景点和行程攻略,将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生态逐个了解,简直媲美上一节综合文史课!与此同时,由于孩子对出行充满期待,会特别主动用心的为自己、帮父母打点行装,也会对今后父母安排的旅行加倍感恩。 ****  每每谈起仪式感都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 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全心投入 抓住每一次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就会让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 变成一个有情趣的“小生活家” 除了让自己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珍惜每个美好的瞬间 还能与他人分享这份仪式感 ENJOY YOUR LIFE~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评论
看看更多同龄妈妈的妙招

育学园app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