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

SharonSharon

发布于2018-07-04 宝宝1岁8个月27天时

儿童社交,“混龄”最美妙 我们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 可以实现自我提升、获得快乐和归属感。 社交对于孩子尤其重要, 因为他们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 在进入团体生活后才展现并成型。 “混龄社交”是现在热门的小朋友社交方式,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互动,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比如家中独子环境,外出与非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儿,会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懂得关心、忍让;相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带领小朋友玩的同时,树立更多自信心;小朋友也可以跟着大孩子学习更多知识与生活技巧,这要比家长直接教授效果更加好;团队意识的建立,也可以从这里开始...... 国际幼儿教育协会(ACEI)、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等都认为混龄教育有益于学龄前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及语言发展等方面,并且认为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学业的顺利完成。听上去是不是已经按奈不住,想开个混龄party让他们尽情自由发挥~ 夏季,适合社交聚会的季节 夏天是社交聚会的季节,妈妈们也开启了“带宝宝社交”模式。相约闺蜜带着各自的宝宝聚会,让小朋友在非同龄孩子间玩耍,混龄的交流趋势也越发流行起来。 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John Dewey曾说:“社交从出生就开始,是一种教育历程。” 不合群的孩子并非被宠坏,只因不知如何表达沟通;抢玩具的小霸王也不是真的自私,而是需要练习分享的机会——这些教育成人无法强加,孩子在跟喜欢的大孩子玩的时候,会发现哥哥姐姐会跟自己分享,会告诉自己很多事情,在崇拜哥哥姐姐中,get到一些沟通等方式,“混龄社交”成为最佳解决方案,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社交“混龄”更具吸引力 孩子的潜能是内在关联、彼此促进的,而孩子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信息的能力,都是对周围环境作出观察和互动的结果,“社交”的质量成为决定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把孩子们放在一起就能产生社交联系,成人世界强调的“需求-索取价值对等”,同样是儿童社交的大前提。一时难接受对吗?先看看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就容易理解多了—— **** 你瞧,从出生到学龄前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心理成长要经历不同阶段,各阶段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每个都在为下一个打基础。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微妙的几年,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给予肯定,来获取前进必需的动力,“跨龄社交”正是动力来源。 譬如一岁的孩子很想引起注意,但表达方式仅限于单音加手势,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好能被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孩子理解。因此,一岁幼儿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当情感沟通顺畅,也就不会孤僻或乱发脾气。 与此同时,三四岁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同样强烈;五六岁的孩子对玩具游戏很熟悉,并觉得自己很特别,急于做些“更厉害”的事儿。若将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组合在一起,年幼的孩子可以看到年长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提出问题,而后者也会立即回答。 蒙氏教育得“混龄美学” 其实在教育界,“混龄”可不是新词汇。“多年级(multi-grade)”与“混年龄(mixed-age)”班级的教学模式19世纪末就诞生了,之后由于人口增长才衍生出“单年龄”模式。 很多欧美国家的早期教育仍坚持“混龄”,因为孩子间的情感传递与互利互学,是任何教学技巧或教材道具都难以比拟的。 若论如今“混龄教育”的集大成者,相信没有谁会胜过蒙特梭利教学。自1907年创立之际,“混龄”就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依“6个月~2岁”及“3~6岁”组别混龄编班,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安排教室,确保孩子智力、体力、情感和社交的全面成长。 走进蒙特梭利“儿童之家”,你会发现孩子聚堆时的混乱不见了,交流互动变得自然而然。“大孩子扮演英雄和老师的角色,小不点儿就是他们的小粉丝。 学龄前孩子像海绵般吸收知识,即使不在正规课堂上,他们不需要大人介入就可以互相帮助学习。”一个世纪前Maria Montessori女士的阐述,正是你眼前的真实写照。 反观在分龄教室里,资质优异的孩子原本可以很容易的教导其他孩子,机会却被老师独揽了。他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回答其他孩子无法回答的问题,结果往往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 如果大孩子爱出风头而一直停不下来,老师会告诉他们:小的孩子都在看你呢,你能当个好的角色模范,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怎么做吗?然后大孩子会表现得很完美,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也愿意做好角色模范。 与此同时,来自年幼孩子的敬佩,能激发大孩子更主动学习进步,这是蒙氏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也请家长们打消“大孩子会被小朋友带弱”的顾虑。 尤其重要的是,从一件玩具到一根香蕉,混龄教室里的分配一视同仁,孩子除了等着好东西轮到自己,别无他法。 当这种“轮流、等待”每天重复,能让孩子习惯忍耐与分享,而在混龄相处的经验中,孩子又衍生出对长者尊重、对幼者谦让的美德——很难想象3岁的孩子能掌握受用终身的社交学问,通过混龄教学却能轻易达成,“美妙混龄”的说法真的不夸张。 **英国皇室的George王子和Charlotte公主都就读蒙特梭利学校,在混龄环境中养成社交人格。 间歇创造“混龄环境” 现代社会以小家庭为单位,父母常抱怨照顾孩子辛苦。一般人认为是父母工作忙、抑或缺乏经验,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孩子没有手足为伴,情感沟通与自主学习变得困难。 除了选择蒙特梭利这样的混龄教育机构,成人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混龄环境。 “游戏”不仅是学龄前儿童每天学习与成长的重心,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也是小孩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如果你对创造混龄环境暂无灵感,不妨让孩子在多样化的游戏环境中练习社会技巧,懂得分享并解决冲突,进而有意愿贡献自己的价值。 到公园或游乐场找玩伴 游艺设备丰富的公园或游乐场,能吸引不同个性、年龄层的孩子相遇。虽然随机和短暂的玩伴,较难建立长期的友伴关系,却是孩子认识朋友很好的开端。 当孩子们和平共处于资源对等的空间,父母也可以通过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状况,了解他对陌生事物的反应。 参加亲子课程交友 坊间有些针对儿童设计的亲子教室,是替孩子找朋友的好地方。亲子教室除了通过游戏激发互动,充满趣味的课程进行方式,更能扩展小孩的人际关系。 比如让孩子逐一成为目光焦点的“点名”游戏,方便观察互动的“圈圈坐”游戏,以及用勾勾手或击掌方式彼此接触的“说再见”仪式等,再害羞的孩子都可以顺利踏出社交第一步。 而在连续数周的课程后,父母多能从中找到教育理念相近或投缘的亲子,上完课后再相约互访,延伸成为定期一起家庭出游的好朋友。 定期安排小伙伴聚会 父母可以安排和几个住在附近且较熟悉的亲朋好友,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定期安排聚会,让孩子可以和固定的孩子定期相处、玩在一起。 聚会时,建议父母可依节庆或任意主题,挪出家中的空间,规划出静态区与动态区。动态区放置一些玩具、乐器,静态区准备画画用的材料或绘本书籍,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己玩、也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令社交氛围更轻松愉快。 除了室内活动,亲子团也可以趁着好天气一起出游,如此一来,相处在同一空间里的孩子,会通过观察别的孩子怎么玩、开始萌生参与游戏的想法和动力,也能学习其他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能力,自然慢慢产生一些良性互动。 **** 超幸福的亲情互动 当独生子女家庭努力营造“类兄弟姐妹”的社交环境,家有多宝的父母可谓占据先机,不仅能时刻通过混龄教育使孩子成长得积极、友善、温暖,更能收获相亲相爱的手足及亲子关系。 在家中,弟弟和姐姐的组合就是一个小的混龄圈,每次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心里都会有中幸福感。 朝夕相处间,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对方的存在,知道什么是姐姐,什么是弟弟。看着两个小家伙自然主动地交流,真的让人很欣慰、很安心。 随着年龄增长,姐弟俩的相处模式,从姐姐单方面的教,发展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今年GB KIDS 秋冬发布会上,参加走秀的姐姐一遍遍排练,因为“弟弟会仔细看,不能让弟弟失望。” 而在姐姐风采的感召下,刚满一岁的弟弟也在现场过了一把模特瘾,那份自信和笃定,连我这个秀导妈咪也大感惊喜! 混龄社交 是一种有益于普通社交的补充方式 我们不必摒弃同龄 各有各的好处 更多来自混龄教育的惊喜, 让我们一起探索和体会, 也欢迎大家随时分享, 下次见。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评论
看看更多同龄妈妈的妙招

育学园app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