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学园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

Elina的育儿笔记

发布于2018-09-29 宝宝2岁4个月21天时

#Elina原创长篇#『安全感』 如何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Elina之前写过一个妙招《0-3岁育儿重点,让宝宝受益终身》,围绕四个重点:安全感的建立、行为习惯的养成、专注力的培养、探索欲的激发,Elina想逐一重点展开来谈谈,今天的主题就是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是什么? 心理学上对安全感的定义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每个人都有安全感的需求,它是继生存需求之外最重要的内在精神需求。 而弗洛伊德系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千万不要小看安全感,若安全感不足,即不安全感,其实已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严重的甚至会上升为“神经症”。比如,莫名出现的、非针对特定事物的不安全感是焦虑症;对特定事物出现的不安全感是恐怖症;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安全感,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因不安全感而出现过度警觉状态的时候就是神经衰弱…… 每个人的安全感其实都受到幼年时期来自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的影响。比如高控型的父母会使得儿女同样变得高控、爱逃避责任或者变得自卑怯懦。图一《马斯洛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对比表》,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对比表进行自查,自己身上有多少不安全感的成分呢?这些父母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尽管已经深入骨髓,但我们又是新时代的父母,是社会发展、科技发达突飞猛进的一代,自由的意识已然觉醒,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内省来不断修正家族的错误,并且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不再被这些家族承袭的问题而继续桎梏。只有当孩子的内心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他才能秉持这样的信念“我是安全的,我是被信任的,我是可以信赖他人的”,从而更好地敞开心扉去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勇敢探索外面广阔的世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安全感呢? 1. 充分满足口唇期的吸吮欲望 对新生儿来说,最成熟发达的身体器官其实是“嘴”。弗洛伊德认为0-1岁是人类的口唇期:婴儿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婴儿即使不饿,也喜欢含着奶不放,喜欢吸自己的手指也是常见的婴儿行为,所以婴儿的快感多来自口唇的活动。因此,在0-1岁,我们应该顺应宝宝的天性,充分满足他对于吸吮的欲望,不能横加阻止。若这一时期被过分阻挠,反而会导致孩子随着年龄增加潜意识中出现补偿性的吃手、咬指甲、贪吃、抽烟、酗酒等问题。安抚奶嘴、安抚巾、母乳喂养,都能很好地满足婴儿的吸吮欲望。 比起吃手,安抚奶嘴是更好的替代物,因为吃手容易导致牙龈或已出牙齿变形,甚至拇指变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在1岁之后2岁之前找寻机会帮助宝宝戒掉安抚奶嘴,错误的、过于频繁的、长期的使用也可能造成宝宝乳头混淆、牙齿咬合不良、面部发育不良、发音不准。随着月龄的增大,宝宝的心智发育成熟,肢体能力的增强,可以将兴趣点、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此时家长就能借机引导他们戒除奶嘴。 母乳喂养既能够帮助宝宝建立有益终身健康的肠道菌群,又能够充分满足他们吸吮的欲望,通过妈妈的乳房获得最大的安全感、归属感。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具体可见图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的《新生儿健康:母乳喂养》专题部分内容) 充分满足口唇期吸吮的欲望,是帮助宝宝建立终身安全感的第一步。 2. 亲密的肌肤接触 Elina曾在之前的《遛娃去吧!丰富的环境有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提到过哈洛(H.F.Harlow)和他的同事做的恒河猴隔离实验,这个心理学研究证明:母亲的抚养、同伴间的交往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所必需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了互动、社交,才能获得群体中的归属感,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而婴儿抚触、拥抱、父母与宝宝肢体有所接触的一切互动游戏,都能够刺激宝宝的中枢神经,调整激素水平,让宝宝全身放松,有利于安全感的建立。 3. 及时响应哭泣并满足需求 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反感、抗拒孩子的哭泣,觉得太吵、太烦,而应当理解:孩子的情绪处理机制尚不成熟,无法立刻消化对于他们来说不愉快的体验,哭泣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请允许孩子哭泣,给他们一点时间,充分释放不愉快的压力。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孩子的哭泣,无非源于两种需求:“怕”和“要”。当他哭泣时,及时来到孩子的身边,倾听他的需求,辨别究竟是“怕“还是”要“?“怕”的问题就通过温柔安定的言语、肢体的接触来加以安抚;“要”的需求就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充分满足他,包括对食物的需求,对游戏活动的爱好、对父母的依赖、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欲……许多时候,家长往往是为了贪图自己的便利、省事,而选择无视、拒绝孩子的需求。然而,我们需要重视的是,长期被拒绝的孩子,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表面上看起来“独立“、”乖巧“,实则冷漠、缺乏社交性,这种“独立”其实就是源于安全感的建立被阻隔,自我封闭的表现。 4. 父母陪伴游戏 Elina在之前的《时而小天使时而小恶魔?教你四条应对法则》中也提到过第一条应对法则便是陪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羁绊。首先,父母一定要多抽时间来陪伴孩子。其次,必须高效陪伴。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游戏,来增加彼此间的亲密度。因为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能让他们愉悦,进而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小汽车竞速比赛、积木叠高比赛、简易自制保龄球比赛、一起洗澡打水仗、过家家、角色扮演、读绘本……每天将自己完完全全交给孩子1-2小时(手机静音,不受打扰),孩子便能够产生固定的预期并确信: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会陪我玩耍,我是快乐的、自信的,爸爸妈妈是值得信赖的。 5. 平等、尊重、信任、自由 尽管孩子在生理上会长期依附于大人,但在心理上,请始终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给予他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因为一岁半开始,他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智慧思维,并且慢慢学着通过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尤其当孩子进入Terrible2、Horrible3、Unbearable4,自我意识快速萌芽,秩序敏感期、依恋期接踵而至,看起来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顺从、乖巧,此时,你是选择顺应他的天性、接纳他的固执、听从孩子的心声,还是选择仍旧把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去命令他、与他抗争呢? 现代育儿法坚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真正的、最好的“爱“。幼儿时期安全感的建立、父母的教化,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加油共勉!


















下一条
相关评论
看看更多同龄妈妈的妙招

育学园app

看今日推荐知识,收听崔医生语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