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没关系”这三个字,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小编身边有一个闺蜜,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我女儿幼儿园同班的一个小男孩,最近总喜欢揪我们的小辫子,已经跟老师反映过好几次了,老师也刻意拉开了他俩之间的距离,可是那个小男孩一逮到机会还是老招惹我女儿,搞得她现在都不想上幼儿园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是换作其他人,小编很可能只是随便打趣两句就得了。但作为最了解她的朋友,她的女儿会有如今这种遭遇,小编丝毫不会感到奇怪。


小编这位闺蜜是典型的温柔随和好说话,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里,吃点小亏是家常便饭,即便偶尔被冒犯,也不好意思薄人家的面子。她的这种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被她的女儿“贯彻”得那叫一个透彻。


这个喜欢揪她女儿辫子的小男孩,小编是早有耳闻的,而且也亲眼见识过这位小英雄的“壮举”。其实,起初这件事并没让她这么不胜其烦,两个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也算和谐,只是后来,按照闺蜜的说法,“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小男孩就总是来招惹我们”。


image.png


闺蜜的这顿牢骚,引得小编也开始反思自己和周遭的人事了。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或者见到类似的场景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闹,可是我家的宝宝却总是成为那个吃亏或被欺负的对象呢?”


—01—


大约在9-10月龄时,宝宝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了,而随着孩子的行动能力发展,随着接触的人群增加,这个小小的社交圈也开始以属于孩子自己的进度进行扩张。同时,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应运而生了。


在孩子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肢体冲突或言语冲突,而在处理这类矛盾时,家长所采取的态度或措施,将对孩子将来处理同伴关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埋下很深的隐患。


基于某些理由,多数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通常会诱导孩子说“没关系”,其中不乏某些家长,甚至会无视自家孩子的心理诉求,只为求得暂时的“表面和谐”,就像小编的闺蜜一样。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家长有没有认真思考过,那些习惯于在孩子“吃亏”时引导孩子宽容的家长,对他未来的人生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呢?


首先,我们来看“没关系”这三个字,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正如小编闺蜜的女儿一样,每当被小朋友揪辫子后,即便心里不高兴,也会听妈妈的话,原谅对方的所作所为,久而久之,对方觉得她“好欺负”或者意识到“即便惹恼她也不必付出代价”,那么对方自然更愿意“欺负”她或者和她进行“不平等的互动”。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没关系”,会造成一个十分消极的影响,那就是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形成走向极端——过度容忍,内向懦弱。


家长或许以为,孩子之间的玩闹不是大事,过去也就过去了,于是随便应一声“没关系”,或者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没关系”。可是,家长却没有想过,孩子对“没关系”这三个字很有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解读:


妈妈说没关系,哦,原来这种事不重要,以后可以不用告诉妈妈。


如果孩子最终是这样理解问题的,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他/她的切身利益真的遭受损害时,家长可能自始至终都不得而知,而起因就是你无意识地忽略孩子的心理诉求。


我被欺负了,爸爸妈妈都说没关系,还反过来指责我,哼,以后再也不告诉你们了。


孩子告知家长自己的诉求时,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情感支持,那么慢慢地,孩子会习惯于向你隐匿、隐藏自己的诉求或心理落差,长此以往,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转而寻求其他的替代方式(躲起来伤心、破坏器物等),而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孩子内向、性情孤僻。


当然,家长对孩子被欺负时无所谓的态度,还有可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行为暗示,让他以为“没关系”三个字就是“暴行的通行证”:“既然其他小朋友这样对我时都没关系,那么,我这样对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可能会朝着性格形成的另一个极端发展——焦躁易怒,惹是生非。


可想而知,无论孩子形成哪种极端性格,对他的成长都是有害无益的。


image.png


其次,我们来看“没关系”这三个字,对孩子的行为模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培养一些自己特殊的准则或判别机制,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对不同环境的反映。


当儿童年幼时,这些准则或机制只会有轻微的显现迹象;但经过多年训练以后,儿童的行为模式渐渐变得固定,他不再根据客观来作出反应,而是受制于对之前过去经历的无意识解读。


如果他没有正确地解读一些特殊情况和困难,或者错误地理解自己处理这些困难的能力,那么,这种错误将会决定他的行为模式,而且直到这个原始的、孩童时期的错误被纠正之前,几乎没有逻辑或常识可以改变他的这种行为模式。


换言之,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反复强调某些状况或问题“没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这种意识的灌输会使孩子在处理同类事物时的行为模式过早固化,从而最终导致孩子走向“软柿子”、“好欺负”、“校园霸凌”的恶劣境地。



—02—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就像一张白纸,处于学习阶段,缺乏辨别能力,所以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因此,小编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务必要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对那些明显损害孩子自身利益的行为,别再轻易说出“没关系”,而是要明确教给孩子如何处理类似的状况以及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


小编提醒


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1 在明确自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大声警告对方“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


2 如果对方继续冒犯,告诫对方“你再打我,我就还手了”;


3 不鼓励孩子以暴制暴,除非它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有效方法;


4 必要时,寻求大人的帮助,包括对方的家长;


5 不要在错误的人身上浪费友谊,世界那么大,人也特别多,何妨换个对象交朋友;


6 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类似的小麻烦,而不是允许他躲在家长的身后;


7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长无妨给些空间让孩子自己琢磨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技巧,比如,有些小朋友就很擅长“利益交换”,可能一包小零食或者一个小玩意,就能轻松化解干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