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高,做好预防是关键

心内膜炎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微生物除了常见的细菌外,还有真菌、立克次体及病毒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原发病变,病原体的入侵,牙病、扁桃体摘除、心导管检查、介入性治疗等诱发因素,均为本病的常见病因。

心内膜炎起病缓慢,症状多种多样。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龋齿、扁桃体炎、静脉插管、介入治疗或心内手术史。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苍白等表现。心脏方面可表现为原有心脏杂音因心脏瓣膜赘生物而发生改变,或原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音乐样杂音,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栓塞、内脏栓塞或脑动脉栓塞等相应表现。2岁以下患儿往往以全身症状为主,仅少数伴有栓塞症状及心脏杂音。

血细菌培养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可疑患者应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检出直径大于2mm以上的赘生物。

治疗原则是积极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近年早期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几乎为100%。经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来,病死率已下降至20%-25%。约有半数患儿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栓塞、肺栓塞等。因此,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极为重要。有先天性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平时注意口腔卫生,防止齿龈炎、龋齿;预防感染;施行口腔手术、扁桃体摘除术、心导管检查和心脏手术时,可于术前、术后给予抗生素。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