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娃,总是引发家庭矛盾?到底是谁的错?

每每提到“谁帮你带娃?有什么矛盾”这类的话题,直接被无数吐槽淹没,槽点基本都是老人带娃引发了“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

在各种声音里,小园子发现了奶奶界的“一股清流”(ps:网名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态呢):

  

在育学园APP里,也有这样一位明事理的“网红”奶奶:

自使用育学园APP以来,老人家累计发过一百多条妙招。从奶奶的文字里,能看出老人的育儿观念比许多年轻人还科学、先进,在面对问题时,奶奶也比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更为理智呢!

晴格格奶奶的可贵之处在于爱得克制,懂得进退,这和很多孩子在玩,老人一会儿问“喝不喝水?”“吃不吃水果?”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要玩手机”更是让很多父母自惭形秽。

 

其实,人和人是不同的,性格、身体状况、受过的教育、生活阅历,都会在老人带娃这件事上,不可避免留下烙印。

晴格格奶奶之所以成为“网红”,正是因为她开放、谦虚的学习态度。

强求自家老人也和晴格格奶奶一样,是不现实的。

不过,基于一般家庭老人带娃,总是引发矛盾,也是时候来探讨一下解决办法了。

 

为什么“隔代育儿”矛盾多?

崔玉涛医生发现,产生隔代育儿矛盾的现实基础很多。

比如,不少家庭里的老人可能是这样的:

• 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老人却固守以往经验,因此,与接受现代育儿理念的父母常产生矛盾和冲突;

• 与父母习惯通过网络、书籍学习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不同,老人更倾向于相信身边人的心得,哪怕这些心得并经不起推敲;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增多,真假难辨,父母与老人的沟通成本很高,有的老人甚至拒绝沟通;

• 很多老人经历了物资短缺时代,出于补偿心理,会过分溺爱孙辈,这与父母坚持正面管教的育儿理念格格不入……

 

如果说老人身上有种种难以摆脱的行为习惯,那么,父母就无可指摘吗?

有多少父母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却常常捧着手机!

如果说老人的“经验之谈”已经不适用了,那么,父母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蜜汁自信”呢?

前段时间,今日语音中推送了关于海淘药品的一系列科普内容,如同深水炸弹一样,很多父母惊觉:自己是否过分迷信所谓海外产品了?不假思索地跟风,以至于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由此可见,隔代育儿矛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人固执、守旧,因为父母同样会自以为是,会走弯路。

小园子认为:隔代育儿矛盾必然会有,但处理得好不好,在于面对冲突局面时,大家的态度是否坦诚,心态是否积极,以及是否有足够优秀的协调能力和沟通技巧!

心理咨询师周晓青也认为:对于隔代问题的讨论,所涉及的内容是纷繁的。它和代际传递、自我认同、父母认同等均有关联。而问题的关键不是隔代教育本身,而是作为共同抚养者之间能否形成一个有效的、良好的互助。核心都应着眼于孩子发展的最大利益化,而不应是隐藏在教育背后,家庭成员间未消化的情绪。

 

这样的家庭矛盾真的不可调和吗?

想要尽量减少老人带娃引发的家庭矛盾,应该搭建一个系统工程。这位妈妈的留言很有借鉴意义:

小园子补充一句,“另一个前提是把老人当成长辈尊重,当成家人爱戴。”

如果平时大家交流的机会就不多,意愿也不强烈,等到生了孩子,自己照顾不过来,才想起来还有老人这么一个劳动力可以“利用”,自然会矛盾重重。

那么,这个系统工程应该怎么搭建呢?

 

关于边界的把握很重要!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张丰曾总结:过去,婆婆依靠父权、夫权,取得地位。如今,媳妇们依赖“科学”与“现代”,取得一种新的权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家庭里总是充满“明争暗斗”:

老人对新手父母说:“你们都是纸上谈兵,我有经验。”

新手父母对老人说:“你看,我告诉你老一套落伍了吧!”

这种排斥、轻视对方的行为,对家庭和谐绝无益处。

老人固然需要遵守自己的边界,不过度干预小家庭的事务。一旦出现越界,必须要有一个中间人进行调停。这一点,很多育儿指南都给出过详尽的方法。

年轻的父母也不应把老人完全隔绝在“小家庭”和“育儿决策”之外,适当让渡一些权力给老人,让老人有机会表达对孙辈的关爱,有机会证明自己还是被尊重被需要的。比如,可以问老人“哪个手推车的颜色好看?”或者说“奶奶来决定宝宝明天吃南瓜还是红薯吧!”

 

多想想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的精髓,相信很多职场人士早已了然。可是,在育儿生活中,人们却常常忽略,举例来说:

老人为什么认为尿布要好于尿不湿?显然不是他们经过了理性分析。

有的老人会一口咬定,“你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些无纺布的东西肯定不透气”,那么,不妨让事实说话吧!

小园子的朋友也曾经历过婆婆的这种坚持,处理办法是:行,那就用尿布吧!

不过,尿布的使用感受显然并不好:孩子一尿湿,尿布就硬邦邦冷冰冰糊在孩子屁股上,孩子因此频繁大哭;朋友和婆婆整天轮流洗尿布,差点儿虚脱……

两天以后,婆婆自己也扛不住了,看到朋友先生又给孩子换上纸尿裤,也不再固执了。(注意:是朋友的先生主动给孩子换上纸尿裤,不是朋友本人)

 

除了老人几十年来的思维定势,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老人觉得纸尿裤太贵,每天消耗量还那么大,因此在心疼钱呢?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直说。

如果老人有这重考虑,那么,给他们看再多的纸尿裤透气性测评都没用!因为他们总能找出借口来反驳,比如“还不是商家为了骗你们买纸尿裤?根本不能信!”解决之道?貌似只能拼命赚钱了!

当然,老人反对纸尿裤还可能是听说了很多谣言,比如:影响男孩子的生殖系统健康、会加重尿布疹、会导致罗圈腿……

这时,你还需要:    

 

用老人能接受的方式,灌输科学育儿理念。

老人生活的时代和我们不同,因此很多观念不容易转变。

“**就是这么带大的!”这句话常常噎得人不知道怎么回。

一般来说,老人的这句话可能是对父母沟通方式的不满,背后的真实含义或许是“就你们好为人师!”也有可能是老人真的认为这么做没有问题,但是,很多育儿行为导致的后果并不是立刻显现的:

辅食加盐,短期会让宝宝口味变重,长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用嘴嚼东西喂宝宝,短期不卫生,长期会将龋齿传染给宝宝。

喝果汁,短期宝宝会不爱喝白开水,长期会有肥胖和龋齿风险。

因此,父母要多些耐心,平时可以用老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老人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使用育学园APP,平时也会看微信号推送,于是希望家里老人也能像晴格格奶奶似的,熟练使用手机。但你忘了吗?平时不是你们告诉老人“网上的东西不要轻信?”如果老人对手机或网络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更不懂得信息筛选,那么,父母就要摸索老人最能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哪怕老人不识字,也没关系啊!一起听听语音类的育儿节目;带老人去“崔玉涛育学园全国巡讲”现场;实在不行,打开电脑,陪老人一起看《崔神驾到》!

也许一开始老人并不是特别买账,甚至出于某些原因有些排斥,但是没关系,来日方长,当老人看到父母因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并切实对孩子有帮助,相信老人也会有所改观。

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难熬,实践起来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要注意:

 

请用平等的语态沟通!

有些父母与老人交流时,常用“专家”压制老人,言外之意“你不懂,照着做就行了”,沟通效果往往非常差。如果父母能耐心地把自己的顾虑,背后的原因解释清楚,给老人一个台阶下,老人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更高。

这个婆婆真的很难相处吗?首先得问清楚原因,是不会用推车呢?还是抱着孩子和邻居聊天方便?别错怪了婆婆。其次,“娃热她也热”,在婆婆听起来,可能没那么顺耳,“啥意思?就你会心疼娃?”

如果把对孩子的关心后置,把对婆婆的关爱前置,局面可能不同:

“妈,我给您贴个膏药吧!再给您揉揉。您看啊,您这腰不好,每天抱着孩子下楼玩,一抱一个小时,咱家孩子被您带得多结实啊!我真怕您吃不消。您看,明儿咱让孩子坐推车,您推着能轻松一点!”

总之,首先要给老人足够的尊重,感谢他们的付出,并理解他们爱孙辈心切的出发点,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与老人就有分歧的育儿方式进行讨论,以求化解,切记不要简单粗暴地对老人横加指责,妄加评判,更不要争吵不休,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没有好处。

说话和行为的艺术,归根到底,是一种情商的体现。

 

一起思考:养育孩子,到底是谁的责任?

很多父母都承认自己带孩子“非常辛苦”,“比上班还累。”

换位思考:这样的重担落在体力在走下坡路的老人身上,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带孩子并不是老人的法定义务,他们本可以逍遥自在地搓麻旅游广场舞……何苦来着?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觉得老人太溺爱孩子,因此相当不满。崔医生却认为,“这很可能是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造成的。”

 

父母上班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回家后就挑孩子身上的“毛病”:怎么不好好吃饭,怎么还不睡觉,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时,老人往往会劝阻:算啦算啦,别说孩子了。

老人护着孩子,并不一定是溺爱。

可能一方面是听到父母这样说,心里不太舒服,因为你在指责孩子的时候,老人会感觉到压力,觉得你是在埋怨他带孩子不够好。另一方面,老人也会考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你们在家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老人不希望看到短暂的相处闹得很不愉快。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不好好吃饭,不睡觉,不听话难道不应该是父母来教育引导吗?

(这位用户的观点,小园子深以为然)

 

最后,引用一位叫周小萌的家长的心得(留言很长,截取片段):

愿大家自己都能多一些付出,少一些借口,对老人多一些感激,少一些苛求。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