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胎盘能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真相是这样的……
生完宝宝之后胎盘怎么处理,是很多妈妈关心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两个大方向可供选择,一是留在医院,由医院进行统一处理;二是带回家自行处理。
如果是自行处理的话,小编知道的有几下几种处理方式。
吃掉
吃掉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不拘泥于食材。
所以说,就衍生出了红枣银耳胎盘羹、冬瓜胎盘汤、土豆炖胎盘、胎盘三明治、胎盘大葱饺子等等一言难尽的吃法。
当然,除了这些粗犷的吃法, 还有一些比较讲究的,那就是把胎盘制成胶囊温水送服的。
总而言之,只有你想不到的烹饪方式,没有胎盘成就不了的特色菜系。
埋掉
有些地方讲究要把胎盘埋在自家院子里,或者是树下,最好是一棵小树苗,让伴随宝宝出生的胎盘再伴随着宝宝一起长大,还有一种说法是胎盘代表宝宝的根,只有埋在泥土里,宝宝才能健康长大。
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迷信,但寓意和寄托总是美好的。
烧掉
还有一些地区的习俗是要把胎盘烧掉,这个烧还不是把胎盘往灶膛里一扔就算,而是要用专门的火炉来烧,必须等胎盘烧完了产妇才能进家门,因为只有这样宝宝才能健康成长,不会夭折。
想想咱们的先人,在那个物质匮乏医学落后的年代,还真是想了不少自我安慰的方法。
扔掉
这种方式并不常见,但是也有,比如说原本想带回去煮来吃的,但是看着锅里上下翻飞的血沫子实在下不了嘴的,或者是家住楼房总不能埋进绿化带的等等,迫于各种理由,只能选择将胎盘扔掉。
不过小编不建议采取这种方式,血糊糊的一坨肉直接扔垃圾桶容易产生歧义,搞不好警察叔叔会来找你喝茶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最近几年来看,把胎盘吃掉这种方式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对此,大家也持两种态度。
支持吃胎盘者说,胎盘在中医中又叫“紫河车”,能提高免疫力,能催乳,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的功效,乃大补之品。除此之外,还能美容养颜,这么纯天然的补品,为什么不吃?
反对者则说,胎盘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人肉啊,你吃胎盘不就是相当于吃人肉了吗?多恶心啊,真的是想想都觉得难以接受!
那么,胎盘到底该不该吃呢?
在明白这个之前,小编想,大家最应该了解的是,胎盘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首先,胎盘是什么?
通俗地来说,胎盘像是一个悬挂在子宫上的“口袋”,宝宝就窝在这个“口袋”里,而组成这个“口袋”的成分也并不特殊,和人体其他组织的成分是类似,不过相较而言,胎盘中的蛋白质、糖、钙、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会更丰富些。
胎盘一方面可以将宝宝和母体分隔开来,让双方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起到保护宝宝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过附着在子宫上的部分完成胎儿和母体的各种物质交换。
因此,它是连接母体和胎儿的最重要的枢纽,是维持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
其次,胎盘的作用是什么?
胎盘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作用:
物质交换
这一点作用是最主要的,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排出胎儿代谢产物这三大方面。
母体通过胎盘将氧气输送给胎儿,之后胎儿将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排到母体血液中;母体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输送给宝宝,宝宝利用完这些营养物质后,再将代谢废物通过胎盘排到母体血液中。
最后,母体再将这些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简单来讲,就是宝宝的吃喝拉撒呼吸全靠胎盘。
防御功能
胎盘的防御功能是有限的,各种病毒及大部分药物还是可以通过胎盘影响到胎儿,细菌、弓形虫、衣原体、螺旋体虽然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可以在胎盘部分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后进入胎体后感染胎儿。
因此,并不能靠胎盘屏障来阻挡一切的病原体,但是防御功能有限也不完全是坏处,起码母体产生的IgG抗体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让胎儿出生后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免疫力。
合成功能
胎盘能合成多种激素、酶和细胞因子,比如说人胎盘生乳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等,这些物质对维持正常妊娠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功能
胎儿是同种半异体移植物,简单来说,就是说母体如果直接接触胎儿的话,对胎儿还是会有一定的免疫排斥作用的,但是因为胎盘的存在,就阻挡了这部分排斥作用,不过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就很清楚了——
因为胎盘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所以就被传为可以大补;
因为胎盘能合成人胎盘生乳素,就被传为有催乳作用;
因为胎盘能合成表皮生长因子,就被传为能美容养颜……
事实上,胎盘中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激素、细胞因子等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能在有活性的前提下在血液中起作用。
当胎盘被吃进胃里的时候,这些物质会被消化液分解成普通的小分子,进而失去原本的功效,和你摄入的其他肉类是没有太大分别的。
所以说,吃胎盘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妈妈们想为胎盘举行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也可以像小编上面说到的那样,把它埋在一棵小树底下,看着它和宝宝一起成长。
这未尝不是一件温馨的事情呢?
最后,小编想问问大家,你们的胎盘是怎么处理了呢?或者说准备怎么处理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验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