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安全吗?接种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吗?如何预防?

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性质及受种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一般反应还是异常反应,在人群接种中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家长主动向医生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既往接种疫苗后是否发生过不良反应情况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什么是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一般反应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般反应是预防接种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为一过性,不会造成组织器官不可恢复的损伤。这类反应通常无须处理,一般 1 ~ 2 天可自行恢复。

对于反应较强的孩子,可以单纯对症治疗,如降温或局部冷 / 热敷等。少数孩子接种后出现反复发热、高热或伴有其他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的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由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和受种者个体因素所引起,发生率极低。异常反应的表现与一般反应不同,比如,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无菌化脓;接种乙脑、麻疹等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等。

这类反应症状有时可能很严重,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治疗不会遗留永久性损害。

通常情况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遇到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国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 / 疫苗学等相关专家组成。调查诊断专家组依据法律、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调查诊断结论。任何医疗单位和个人均不de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 年修订版)中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以及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疫苗偶合发病。

●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禁忌证,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疫苗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 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心因性反应。

     

本文选自父母必读养育系列图书《预防接种知识问答(儿童篇)》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