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总结|睡眠难点+手足口病,崔医生为你搞定育儿难点!

在已经过去的9月,由睡眠咨询师林小暖带来的《揭秘宝宝睡眠密码》和崔玉涛医生带来的《怎样辨别和预防手足口》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这两位专家具体都讲了什么?小园子帮大家梳理一下重点知识吧:

小园子先来为家长们总结一下林小暖的讲座——《揭秘宝宝睡眠密码》中的部分重点: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睡眠的确是一个难点,很多宝宝都有依赖抱睡、奶睡、落地醒、夜醒频繁、很早醒来、白天小睡时间短这些坏习惯……这些都是常见的让家长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林小暖不但带来了解决方案,还带来了系统睡眠训练的方式。

今天,因为篇幅有限,小园子就先挑其中大家普遍关心的两个睡眠难点帮家长做个总结:

睡眠难点之【抱睡】:

抱睡,对于3个月之内宝宝来说非常常见,有的宝宝月子里表现得好好的,一出了月子马上就开始表现出依赖抱睡,不让放下。这都是因为小宝宝睡着之后一开始进入的是浅睡眠时期,因此太早把宝宝放下,处于浅睡的宝宝就比较容易醒。如果你家宝宝也是抱起来就放不下,放下了就容易醒,你该怎么办呢?

  尝试抱久一点,大概20分钟左右,这时候宝宝就应该能进入深度睡眠了,再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到宝宝的眼珠不再快速转动了,手脚很放松,表情很自然,这时候再放下就应该不容易醒了。

  家长要注意放下的手法,要先把宝宝的小屁屁放下,再将他的头轻轻放下,每一步都不要太快,要稳住,宝宝没有抵触反应的时候再进行下一步,这样就不容易激发惊跳反射而惊醒宝宝了。

  家长手上和床上的温差不要太大,否则宝宝感觉出来可能也会惊醒。家长可以尝试抱睡宝宝的时候在手上垫一块手帕,将宝宝和手帕一起放下,宝宝感受到的温差会相对小一点。

  可以从摇晃的抱睡逐渐将动作幅度减小,到轻晃,逐渐变成静止地抱着,这样宝宝适应了静止的感觉,就会比较容易放下。

  家长也可以尝试和宝宝一起轻轻侧躺下。

上述的每个方法家长都可以尝试一下,但并不是每个方法都适合你家宝宝,即使管用,也不一定长久地适合。

而且,其实这些都是前期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真正治本的方法是尽量不要把宝宝抱到睡熟再放下,尽量在他稍微迷糊时就尝试放下,让他锻炼自己入睡。

如果宝宝已经对抱睡产生严重依赖了,但凡没有睡熟一放下就哭,那家长可以在把宝宝放下后按住他的双手,轻拍屁股。如果在半岁以内,还可以用嘴发出嘘声,或用手机播放白噪音。

一般,就算宝宝哭也要尽量坚持10分钟再抱起来。如果宝宝哭得很严重,家长可以将他抱起来安慰直至平静,然后在他没有睡着或睡熟的状态下再次将其放下,不要因为宝宝哭就紧张焦虑,并继续恢复抱睡。

以这样的做法坚持1-2周,一般宝宝就可以有一定的自主入睡能力了。

睡眠难点之【白天小睡时间太短】:

一般来说,宝宝都是从3-4个月开始形成固定的小睡规律,一开始白天会睡3觉:上午觉、下午觉、傍晚觉。到8-10个月左右,傍晚觉可能就会逐渐消失了,白天变成两觉:上午觉、下午觉。然后这样的规律可能会一直持续到18个月左右,之后就会像大孩子一样变成只睡下午觉。

按理来说白天的每次小睡时间都应该在1-2小时左右,但是很多宝宝每次小睡的时间都很短,有时候刚睡着30分钟就醒了。但是由于这么短时间的睡眠对于有的宝宝来说并不够,所以醒了之后的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再次自主入睡,还会因为没睡够而发脾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闹觉”。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都头疼不已。

如果4个月以后宝宝白天小睡时间还是很短的话,有可能是在小月龄的时期,每次白天的睡眠周期衔接时,大人没有帮宝宝接觉的意识,或没有把握好接觉的时机,一旦宝宝开始动就以为他睡够了,浪费了练习接觉的机会。

那么,面对小睡时间短的宝宝,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①  提前介入: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睡眠周期,家长可以在掌握规律后,在每次睡眠周期结束前的5分钟开始轻拍宝宝或将他抱起,一直轻拍或抱到度过了这次两个睡眠周期之间的易醒阶段。不过,在这个方法里,能轻拍就不要抱起来。

②  伺机而动:有的宝宝自己翻一翻、动一动就能自己接着睡着,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可以守在一边先观察,如果他动得幅度越来越大,显然不能自己接觉了,再按住他的手和脚,轻拍来帮他接觉。

③  重新哄睡:如果宝宝在一个睡眠周期后一不小心醒来就哭,不再继续睡了,这时家长可以尝试重新哄睡,可以拍拍床、揉塑料袋、放白噪音、嘴里发出嘘声等。

其实,接觉的能力的完善和自主入睡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宝宝能学会自主入睡,那么接觉的能力自然就会随之发展起来。

在培养接觉和自主入睡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避免抱哄接觉和奶睡接觉,这两种方法都会让他产生依赖。家长更应该尝试的是轻拍或观察,等宝宝的自主入睡能力稳定之后,白天就不会再出现小睡短的情况。

  解密宝宝睡眠密码 王牌讲堂 讲师:林小暖 睡眠咨询师 0位家长正在收听

说完了睡眠问题,小园子再来为家长们总结一下在本月崔医生的讲座——《怎样辨别和预防手足口》中的重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它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并不是像H1N1之类的新型病毒那样新鲜和罕见。不管是哪个时期,都有很多孩子得手足口病,之所以近年来会造成大家的恐慌,是因为媒体报道了一些因手足口病重症甚至致死的案例,其实这样的案例不多。

实际上,一共有20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手足口病,但其中只有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是最严重的一种。EV71型病毒除了可以感染手足口病以外,还有可能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因此,重型EV71型手足口病的案例也就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

家长不用谈“手足口病”色变,只有重症手足口病才会严重危及孩子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一般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在7-10天内痊愈,且一般无后遗症。

高发时期:手足口病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全国均有感染,没有地域之分。

高发人群:3岁以下儿童。

症状:一般类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轻,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一般在39℃以下,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这种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愈后不留疤痕。多数患者经过医生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如果幼儿园里有别的小朋友感染了手足口病,而你家的孩子还没有症状,就要先在家观察,因为这个病是有潜伏期的,很可能已经被感染,但是几天后才会出现症状。

Q1: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宝宝可能得手足口病吗?

即使孩子没有出家门,一直没有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也是可能感染手足口病的。这是因为成年人可能会携带手足口病病毒,但是不发病。实际上,大部分家长都曾经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所以即使感染了相应的手足口病毒也不会发病出现症状。

但是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最主要的就是唾液飞沫传染,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杯子、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因此,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出门就患了手足口病,不要惊讶,很可能就是家里的大人传染的。

所以大人要注意不要与孩子共用餐具,共同饮食,就算只是帮孩子吹一吹饭菜也有传染手足口病的可能,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免。

Q2: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带孩子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这样做既是对别的小朋友负责,不传染对方,也是对自己家孩子负责,因为孩子在患病期间抵抗力相对较低,接触的环境比较复杂的话会容易同时感染其他疾病。

另外,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的体温不高,可是状态却很差,也应该引起家长注意,马上就医。

Q3: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其实和预防很多疾病都一样,家长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勤晒家里的被褥等用品,要让孩子做到饭前、如厕后洗手,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孩子。而且,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咳嗽、打喷嚏用双手遮掩,导致手被弄脏后,一定要立即洗手。

孩子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即使只在家里使用也应该经常清洗。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在手足口多发期的时候,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每天晨起检查孩子手心、脚心皮肤和口腔有没有异常。另外,尽量吃做熟的食物,因为很多病毒还有可能潜藏在生食中。

最重要的,EV71重症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特效预防药物,但是是有疫苗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V71手足口病疫苗。虽然目前仍是自费疫苗,但是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接种。

但是,家长们要知道,目前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只有EV71手足口病疫苗一种,只能预防EV71型一种病毒,其他20余种病毒无法预防。

不过,除EV71型病毒之外的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其实没有那么严重,比较好痊愈,对儿童身体损伤不大。这样一来,EV71手足口病疫苗预防了最严重的一种手足口病,家长心里就可以踏实很多,大可不必再谈“手足口”色变了。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这10条要牢记! 王牌讲堂 讲师:崔玉涛 育儿专家 0位家长正在收听  

好啦,以上就是本月4场讲座其中2场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啦,是不是满满的干货?你一定想问:直播时没时间听是否就错过了?别担心,每场讲座都有“原音回放”功能,加入后立即可以回顾之前的所有讲座,什么都不会错过。

  

【王牌讲堂】是一档育学园会员专享的栏目,全年包括至少36场在线讲座,各路育儿大咖会给你的养育过程带来全方位的科学指导,解决你的育儿困惑。

【王牌讲堂】相关权益:

问答——在讲座中有机会与专家一对一交流;

复习——不限时、不限次数回放以往讲座;

提醒——课前推送通知提示上课时间;

听课——在线收听会员专属直播讲座;

重点——讲座结束小编为你梳理讲座重点;

轻戳下方“加入会员”,赶快加入我们吧!

加入会员>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