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真言,助你摆脱宝宝不听话的噩梦

也许,这样的场景你并不陌生:面对宝宝的不合理行为,你耐着性子摆事实、讲道理,直讲到口干舌燥喉咙冒火,奈何宝宝仍然我行我素,甚至还会故意挑衅。于是,在忍无可忍、理性崩塌的无奈之下,你只好以“暴力”结束了这场对峙。当这种噩梦开始后,你就会发现宝宝开始不断挑战自己耐心的底线,而你又需要用更强硬的方式来让宝宝“听话”,为何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尴尬的境地,宝宝怎么就不能听人好好说话呢?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你根本没有好好说话!

在宝宝做出了令自己不爽的行为后,心中已经大为光火的父母通常会先“耐下性子”说服教育,而这费心营造出的和谐氛围其实根本蒙蔽不了十分擅长“读心术”的宝宝——他有远远超出你想象的情绪感知能力。父母隐藏在平静语气背后的焦躁、不耐烦甚至愤怒已经完全被宝宝接收到了,相应的这个小人儿便体会到了如恐慌、委屈、愤怒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安全感瞬间归零,进而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反抗行为。

那么,这个看似死循环的噩梦该如何破?答案其实很简单:降低期望,学会共情

降低期望:抹掉负面情绪

当事情的发展与我们预想的不同时,产生挫败感是必然的反应,而当我们对宝宝持有过分乐观的期望时,现实通常会让人极度失望,正是所谓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负面情绪也就如潮水般随之袭来。所以,学会“别惊讶”便成了最简单有效的破解之道,如果宝宝不好好吃饭、乱发脾气、不听从指令都已经在你的预期之中,也许你会发现挫败感和怒气会减小甚至消失不见,负面情绪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交流时,也就不会将负能量传递给宝宝,让他感到没安全感。

学会共情:倾听宝宝内心

宝宝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想改变存在问题的行为,那么了解到让宝宝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才是标本兼治的关键。然而长久以来,父母都太善于、也太急于去表达,过于自信地根据表象和自己的感受去进行判断,以成人世界的一些标准来判断宝宝单纯的动机,难免会让人“气急败坏”,进而忽略了宝宝的感受。而恰恰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主动倾听并接纳宝宝的所思所想,带着理解的态度站在宝宝的立场、产生共情、以积极的方式回应,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因此,切记在和宝宝沟通时,不要再“耐下性子”,这样的做法看似在委屈着自己,但其实并不伟大。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的理解和接纳,更在于将自身充沛的正能量,以积极有爱的方式传递给宝宝。

 

如果你有和宝宝沟通的独家妙方,别吝啬,点击下方的【添加我的妙招】分享给更多妈妈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