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你是否掉进过这些误区?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睡一觉”,这虽然是句搞笑的调侃,但若真有人能做到,他的“挫商”一定不低。而偏偏现在的很多孩子因为被宠爱太多,一不小心便有了颗“玻璃心”,抗挫能力往往偏低——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大发脾气,即使百般安抚仍然收效甚微,严重者可能长时间陷在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里难以自拔。“抗挫能力”似乎成了一个亟待要提高的技能。

孩子的抗挫能力是否与其自身性格有关?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面对挫折呢?其实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抗挫能力的强弱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究竟能够以何种态度去面对挫折,起决定作用的影响来自于父母——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所给与的回应;父母是否能帮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甚至父母自身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由此可见,所谓的“挫折教育”并非父母要求孩子去坚强,甚至制挫折环境去磨练他。而是当挫折出现时,以言传身教、以理解共情教会他如何坚强、如何走出困境、如何从消极中看到积极的一面。

理解了挫折教育的本质后,不妨反思一下,你在锻炼孩子抗挫能力时,是否走进过类似的误区?

误区一:“冷漠”地让孩子多哭一会。在意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后,很多爸爸妈妈从孩子几个月大便开始着手培养他的抗挫能力——当孩子哭闹时,故意漠视,让他多哭一会,然后再给与安抚。

误区二:不理不睬的“延迟满足”,当孩子大一些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家长也故意视而不见,拖延一会儿再给与满足。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坚强。

但是殊不知,这种方式恰恰适得其反!延迟满足并不等于延时响应,当孩子内心脆弱时,他们无法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使得内心严重地缺乏安全感,以至于让抗挫能力“越磨越弱”。那么,“抗挫教育”究竟该如何着手?

给孩子陪伴,让他学会发泄与排解

当孩子遭遇挫折或遇到困难时都会产生挫败感,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做他坚强的后盾,给他强大的心理支持。允许孩子发泄,在他发泄情绪时,平静地守在他身边,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以拥抱、轻拍后背等方式给他安慰。当然,这种安抚是建立在理解和共情而非宠溺的基础上,要有把持有度,给孩子被接纳感即可,以免成为他肆意释放、甚至破坏性发泄的靠山。当孩子再大一些,还可以引导他以更多积极健康的方式释放情绪,例如用语言进行描述、画出来等等。切记,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勇气来自于强大的内心,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来自于从父母处获得的安全感。

给孩子智慧,让他学会思考和解决

当前行之路遇到挫折时,让孩子学会能在障碍面前尝试寻找其他解决方法,不要因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小儿科”便忽视了和他一起思考和解决,其重要性在于,让孩子能够避免遇到问题时“钻牛角尖”,掌握转化的智慧,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这种处事态度能够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再惶恐和沮丧,而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和寻求解决的新途径。

给孩子乐观,让他能发现积极一面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会从消极中以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也是提升孩子抗挫能力的又一关键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先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内心,再将这种积极的心态于无形中传递给孩子。面对挫折时,“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再实用不过,用“虽然”总结了导致挫败感的原因,也用“但是”尝试从中发现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换个思路和角度看问题,感觉很可能会大为不同。

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有着面临无数个遭遇挫折的可能,教会他如何面对、如何化解,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任务。而我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心态乐观地在跌倒处“睡上一觉”,而是能做到“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泰然地思考”,然后爬起来将问题解决,再内心充满阳光地继续前行。

 

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时,你是否有什么心得?点击“添加我的妙招”分享给大家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