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就是饿了?小心过度喂养
很多家长总会将宝宝哭闹误以为母乳摄入不足,于是就会频繁地给宝宝进行喂养,有时甚至会达到一天12次以上的喂养频次。
事实上,宝宝哭闹不一定是饥饿,很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突然离开妈妈的子宫、缺乏安全感、室温过冷或过热、宝宝衣着不合适、纸尿裤或尿布需要更换、肠胃不适、甚至烦躁、无聊等,都可能会导致宝宝哭闹不止。家长有必要掌握分辨宝宝哭声意义的技巧,以免因为对宝宝哭闹的误解,造成频繁喂养,导致宝宝体重快速增长,进而出现过度喂养的一系列问题。
通常,如果宝宝的哭声短而低沉,且带有一定的节奏,加之宝宝有吸吮手指或嘴巴寻找乳头的表现,那么这就说明宝宝是饿了;而如果宝宝突然大哭,且声音非常尖锐,持续时间也较长,那么很可能宝宝就是受到某种刺激后的反应,例如接种疫苗时打针后大哭;如果宝宝是从最初的哼唧到呜咽,进而发展为烦躁或愤怒的爆发性哭闹,当家长抱起宝宝时,这种情况会有明显的缓解,那么这时宝宝的哭闹很可能是由于无聊;如果宝宝的哭声无力、鼻音严重,并伴有发热、腹泻、食欲下降等症状,家长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当然,以上这些表现只是绝大多数宝宝的普遍现象,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家长需要通过日常的仔细观察,尽快摸清规律,了解宝宝在不同情况下的惯常表现,以便日后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宝宝尽快恢复平静。
在总结规律阶段,家长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摸索:宝宝哭闹时,首先检查宝宝的纸尿裤,确认宝宝是否在用哭闹提醒家长为自己还纸尿裤;如果排除了这个原因,家长可以逗一逗宝宝,如果他停止哭泣,那么说明宝宝刚才的哭闹很可能是因为无聊;而如果家长尝试和宝宝互动无效,那么就要考虑可能是肠绞痛或是其他疾病原因;当然,如果宝宝哭闹的时间正好与哺乳时间一致,那么很可能与饥饿有关,这时家长就要及时给宝宝进行哺喂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