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聊聊,让人纠结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困扰着爸爸妈妈:微量元素检测要不要做?怎样测量才准确?微量元素该不该补?微量元素缺乏,到底会不会影响宝宝的发育?种种令人纠结问题,今天就来一起看看答案。

关于微量元素的检测

如果宝宝的进食正常,生长曲线态势良好,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微量元素测量。如果确实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也要小心误差。那么,微量元素检测的误差是怎样出现的呢?其实与采血的位置(指尖、耳垂、静脉)、化验的及时性、采血的过程等都有关系,例如指尖和耳垂取血时,组织液会和血液一同被挤出,造成血液稀释,影响准确度;而如果采血后没有马上化验,那么空气中所含的微量营养素就会沉在血液里;而采血过程中用到的碘酒、酒精等消毒用品,其中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有可能被一起采到血液当中,对化验结果造成干扰。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可以说微量元素监测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且这些误差是由不可避免的一系列客观原因造成的,而这其中,抽取静脉血后马上化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误差降低到最小,结果相对准确些。

关于微量元素的补充

盲目地补充微量元素,不仅对宝宝身体无益,还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例如,我们日常关注最多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几乎都是二价阳离子,它们在胃肠道初步吸收的途径都相同。如果,给宝宝补充了其中的一种,就会减少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爸爸妈妈很有可能发现,今天给宝宝补了钙,过一段时间宝宝可能又缺铁或锌了,其实并非是宝宝摄入的食物中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量少了,而是钙的吸收能力太强,使得铁和锌都没法更好地被吸收。因此,不要轻易给宝宝补充微量元素,如果被确诊确实存在某种微量元素缺乏,也要记得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按量服用补充剂。而对于日常营养均衡的宝宝来说,额外补充是没有必要的,相比费尽心思为宝宝选择补充剂,不如多注重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

关于微量元素的作用

其实,在人体的营养需求中,最为重要的是宏量营养元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其他被统称为微量营养素。人体需要的微量营养素有30多种,不过现在实际能检测的只有五六种,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钙、锌、铁、铜、铅。宏量元素在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体对它的需求量很大,它的作用也最大;而微量营养素占的比例很小,人体对它的需要量也只是微量。因此,微量营养素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人体中的存在既然是微量,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助,而非主要作用。

关于维生素D的补充

需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在众多微量元素中,维生素D比较特殊,它在促进人体吸收利用钙元素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时会造成机体吸收利用钙元素的机能低下,对宝宝来说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严重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虽然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食物,但是母乳中缺乏维生素D,所以建议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自出生后15天就应该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每天400iu。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无需补充,混合喂养的宝宝酌情添加。

那么当宝宝满1岁后,还需要继续吃吗?答案是以宝宝的饮食情况来确定。如果宝宝在1岁后依旧吃母乳,则应该继续添加维生素D制剂至宝宝2岁。平日饭菜中的维生素D并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如果宝宝已经断了母乳,改为食用配方奶粉、鲜牛奶及其他奶制品,则不需要再继续添加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