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你的固有思维为孩子“打架”贴标签

『妈妈说:

我儿子特别喜欢跟小朋友抢玩具,玩别人的玩具可以,别人想玩他的玩具难了,一言不合上手就打。现在跟我们比较熟悉的邻居,看到我儿子下楼就把自家孩子保护起来,生怕被我儿子打。他为什么这么暴戾呀!』

在成人的世界里,打架是一种充满暴力倾向,且不理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但如果家长用这种观念界定孩子间的“打架”行为,却又言过其实。

在2岁-2.5岁这个年龄段,“平行游戏”最能形容孩子参与社会的程度——哪怕是在相同的地方做相同的事情,但多个孩子彼此间并不做实际的交流和接触。

除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基本不会注意其他人,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看起来像是打架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发生的。

“打”未必总代表孩子生气或不喜欢,这只是他能够掌握或使用得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而已;

同时,“打”也是孩子沟通能力有限和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

比如说,当孩子对小伙伴穿着的衣物上的卡通图案感觉好奇时,他会去摸摸,甚至推搡小伙伴一把,试下是什么感觉。

再比如说,孩子会为了一件别人的玩具,和小伙伴抱作一团,互相扭打、撕咬,直到一方把玩具护在手里为止。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是很正常的行为,他更擅长用这种方式“实现沟通”,这也说明,孩子还不具备平和有效的成熟的沟通方式,甚至偶尔还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使原本温和的沟通方式瞬间演变得激烈起来。

而当孩子长到2岁半左右时,因为攻击性的差距逐渐缩小,到那时,为争夺玩具等物品而发生的“打架”情况可是会变得更为经常了。

有趣的是,虽然男孩间很容易因为玩具争夺起来,但却可能轻易将玩具送给一些小女孩。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