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贮积病患可见肝大,DNA检测有助确诊

由于不同的酶缺陷,目前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分为13型。其中Ⅰ、Ⅲ、Ⅸ、Ⅹ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受损为主,其中Ⅰ型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

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等)经过消化转变为葡萄糖被吸收,机体会将一时用不了的葡萄糖储存起来,葡萄糖分子聚集在一起成为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内。当人体不进食时,肝脏内储存的糖原会释放出葡萄糖来,以维持体内血糖的正常水平,在这过程中需要很多酶的参与。

糖原贮积病就是在糖原代谢过程中的某一个酶缺乏,导致体内的糖原代谢障碍。患儿的症状轻重不一,大多数儿童在婴儿期除了肝脏比正常大,其他表现不明显,大多因为生长发育落后和腹部日渐增大就诊。患儿身材明显矮小,骨质疏松,骨龄落后,但身材比例以及智力均正常。向心性肥胖,皮下脂肪堆积,腹部越来越膨隆是本病另一明显特征。腹部膨隆的原因是肝脏持续增大,这种肝脏增大往往没有疼痛感。患儿时常有低血糖发作,多在空腹或饥饿的状态下发作,如出汗,面色苍白,甚至抽搐,呼吸困难等。随着年龄增长,低血糖的发作次数可以减少。

对于饥饿性低血糖同时伴有肝大的儿童,需要进行血液、尿液检测以及糖代谢功能试验。血液学检查往往提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

糖原贮积症的酶代替治疗与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之中,目前多采用口服生玉米淀粉为主的综合治疗。大部分经过规律治疗的儿童生活质量会得到明显提高,只要不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些病人可以正常生活。避免近亲结婚,这些病人的后代没有同样的疾病,只是无症状的携带者。

糖原贮积症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也就是说父母亲在外表正常,但是各自把1个致病的基因突变给了孩子,孩子携带了2个致病基因,就成为了病人。所以DNA检测有助于确诊,也助于检测家族中无症状的携带者。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崔玉涛的育学园,了解更多科学专业的知识